文/大龙
我发现,当我和妻子重新建立连接之后,当我学着去了解她和认识她之后,当我给她更多爱和呵护之后,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变得顺畅起来。进一步,当我们沟通更顺畅的时候,我们的连接也更深了。
而在过去,当我们只是用纯粹的理性的方式去讨论问题的时候,很快就会变成辩论和争论直至争执,最后就会不欢而散。因为这种理性并不合适:双方都只顾坚持自己的立场。
也许,女人真的是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上接纳之后,她才愿意听你说话。所以,和女人的沟通,是心理和情感的接纳在先的——只有先接纳对方,沟通才会顺利展开。
当然,真正的接纳,是接纳各自的不完美。但我不会刻意去迎合,所以有时候交流仍然会发生困难。
1
由于妻子是科学工作者,所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就是我们共同的兴趣点,就这个主题我们可以进行较深入的沟通。我和她谈到了我将创立第一科学(空性科学)、第二科学(意识科学)的想法,谈论了我将科学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科学的构想。目前人类的科学属于第三、第四、第五科学层次,其中第三科学认识的对象是自然,就是所谓基础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第四科学认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就是所谓的社会科学,如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而第五科学是应用科学,如计算机科学、通信和信息科学。
而第一科学认识的对象是神─时间之外的自在之物。宗教神学、佛学、形而上学哲学也是在论述这个自在之物,但用的是经文和文字方式。而我现在想换另一种方式来论述它,用科学的语言─也就是数学的语言。我想创立一门新的数学─名叫量子和空性数学─来描述它,并一举彻底解决那个笼罩在数学上空的梦魇─让整个现代数学大厦摇摇欲坠的东西─集合论悖论问题。
而第二科学认识的对象,则是意识和灵魂─时间之内的恒存之物。只有进入到四维甚至更高维度,才可能真正认识它。
第一科学对应的是时间之外的永恒─神性和空性,第二科学对应的是时间之内的恒存─意识和灵魂,第三第四第五科学对应的是时间之内的生灭现象─物质和观念。它们在认识对象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我又会通过量子和空性数学、量子和全子论,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科学完全统一起来。
是的,人类目前的科学和知识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连物理学四个力(强核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都没有完全统一,更别说统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类的心灵也是分裂的、支离破碎的。所以这一切都让我感到遗憾。我为人类在真理和科学上的裹足不前感到遗憾。所以我有一个心愿,就是来攻克这个难题,重建人类科学的大厦。现在,在长时间的求索之后,在电光石火之间,量子和空性数学、量子和全子论─统一人类所有科学的构想─在我头脑中初步成形。接下来,我需要让它们变得更加清晰和完整。
妻子对我这个大胆的想法当然感到不可思议。要是过去,她一定会骂我自负和狂傲,但现在,她终于能够重新认识我了,支持我去做这件前无古人之事。这让我感到很受鼓舞。
我们饶有兴致的共同讨论了薛定谔《生命是什么》这本书的科学思想。薛定谔─这位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和建立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在量子物理学上获得重大成就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生命是什么》这本重要科学著作中,开创性的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概念推广到生物学,提出了量子跃迁、生命负熵和用x射线研究遗传物质结构的伟大构想,直接导致了后世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这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结合和统一的一个经典案例,对我启发极大。我和妻子谈论了我想将熵和负熵(生命能量)理论由(第三科学的)三维物质世界推广到(第二科学的)四维和更高维意识世界的想法。而妻子也脑洞大开,甚至将熵理论和自由联系起来,在沉思录的《谈自由》一文作了如下评论:
为什么人很难追求到完全的自由?因为人是宏观生物,宏观生物太容易接受到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各种能量的干扰。人过多的欲望、贪念、追求,让人常常处在一种燥动状态,使得体内的熵越来越高。人的体内熵越高,离自由就越远。而微观的粒子当处于量子态时,它们是真正自由的,因此它们可以随意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多个地方。人只有真正修炼到量子态的时候,他的心灵和精神完全不再为外物所动,此时体内的熵达到最低或者为0,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修炼是需要耗散体内能量的,随着多余能量(各种欲望)的去除,体内熵慢慢减小,直到减少到零,才能达到真正自由状态。或许造物主神就是以量子态存在于我们宇宙中,因而我们也无法用精密仪器测量出来。
过去,妻子一直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脑认知科学的独立成份分析(ICA)方面进行方法的深入研究,只发挥了她本科和硕士阶段的信息科学方面的优势。然而,她是国内心理学博士和美国某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后,却没有在心理学方面做出更深入和更广阔的研究,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愿她将来能扩大视野,突破认知局限,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2
当然,我们沟通更多的还是在个人成长和孩子教育方面。
斯科特《少有人走的路》是我们最多讨论到的,这本书确实是送给天下父母们的礼物。如果夫妻们在成为父母前能读到这本书该多好呀。
妻子比较关注的是第一章自律这个主题。她希望女儿能养成自律的习惯,尤其是学习。书中介绍了一个形成自律的方法,那就是延迟满足。女儿确实比较贪玩,她现在给女儿使用延迟满足这个方法:女儿要每天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要先完成学习和看书,然后才能去玩。如果学习效率越高,那么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玩。这反过来确实推动了女儿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这个方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那就是女儿为了求速度,质量方便放松了,作业错误率增高了。语文作业是由我来负责批改,有几次因为疏忽,没有检查出一些错误,妻子也将我严厉批评了一顿。我知道妻子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也做了自我检讨。
我让妻子更多的关注《少有人走的路》第二章-爱的主题。自律是一个结果,真正的自律来源于爱。那真正的爱又是什么呢?
书中谈到,真正的爱,是为了被爱的人的成长,而做出的自我改变的意愿。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成长,一个是自我改变。书中还举了一个反面例子,就是一个神父,非常爱他的家庭和妻女,他事事为家人付出,为家庭操劳,牺牲自己,但却让妻子和儿女失去了成长和独立的机会。这并非真正的爱。
这对妻子触动很大。其实自古以来,大多数中国人接受的都是付出和牺牲式教育:父母为儿女们付出,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又为下一代付出。而当父母老去时,又希望儿女们反过来为自己付出。如此不断循环这种付出和依赖的怪圈。中国的父母们很少想过如何独立做自己,如何爱自己,并教会孩子独立做自己,爱他们自己,并真正的成长。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也谈到这种牺牲式教育: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但愿妻子能真正理解爱的含义,并做出真正的改变和放手:学会对女儿放手,对我放手。让女儿能独立成长,让我能充分地做我自己。这样,她也能真正做回她自己。
(但真正放手谈何容易: 我前两天因为买了200块钱的三本书就被妻子数落了一顿,以至于我也要学会延迟满足——几个月才能买一次书)
3
这几天,妻子也开始看卢梭的《爱弥儿》。卢梭在书中谈了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妻子也深受触动和启发。几百年前就有这样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出现,确实是相当难得。因为即使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是扼杀个性的。妻子过去主要采用的还是灌输式教育,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的父母们在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强加给孩子。强行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却没有想过好好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他们的个性的发展。
当然,知道教育理念是一回事,真正落实又是另外一回事。当谈到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和妻子说,女儿的人类图指示出,女儿有无穷的生命动能,也有很好的创意创造力。女儿现在喜欢游戏,喜欢玩,喜欢体育,同时也喜欢音乐,喜欢手工创意,这和她的人类图指示出来的天赋非常吻合,我们应该好好的发掘和引导。
但妻子对第一点却不以为然,她觉得女孩子还是好好学习,不应该去搞体育。我说,女儿并非将来要把体育当成职业,当成一项爱好也是可以的。
妻子还认为女儿太喜欢玩了,她对此非常反感,一直想进行纠正,希望女儿能够安静的看书。但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女儿身上多余的生命动能需要通过这种运动的方式散发出去,去强行阻止会适得其反。但妻子还是选择性的相信她相信的东西,而不是事实上的东西。
所以,一个人观念的转变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但妻子也不得不承认, 因为一直没有关注个人成长和教育学的学习,对女儿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错误的。尤其对女儿好奇心的扼杀,是过去犯过的最重大的错误之一。 现在,我们不得花更大的精力来弥补了。
4
《少有人走的路》中谈到爱时,也谈到了关注。妻子揪住这点不放,希望我学会关注身边的人。我同意,学会如何去关注,确实是我的课题。但我认为关注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不是根本。我反问妻子,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充分的爱自己,充分的做自己,还会去寻求别人的关注吗?
妻子无言以对。稍过片刻,还是嗔道:就你会做自己,别人都做不了自己。你可以不关注我,但关注孩子总是要的。
我能说什么呢?我当然应该给予孩子更好的关注,也给予妻子适当的关注。但我要时刻警惕,避免关注变成依恋的喂养。这真的很难呢。
2019/7/19,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