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京游去沐春归

作者: 文抒苑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18:02 被阅读19次

    一幕帝京之行

    一场携春之旅

    与自己相约

    趁心思飞扬的光阴

    遍寻漫野流光

    年轻,或许

    注定要属于流浪

    ——游京归后

    故宫

    神武门
    侧殿 宫墙 正殿 宫门 珐琅彩

    故宫是北京之行的首站。

    盛名如雷贯耳的紫禁城,教科书内详细讲解的宫廷建筑模式,传闻中无穷瑰丽璀璨的楼阁殿宇,而今终得亲临一见。

    清晨按地图路线指示到达北门,询问路人得知要到南门购票方可进入,于是沿城墙河岸一路走去。

    由午门外安检后进入,纵然还是早晨九点钟不到,旦见游人纷纷,日光灼盛,中外参观者络绎不绝,往日所闻报道果真非为虚传。

    未带导游兼首度观览,因而并无明确目的或方向,仅仅随人流向前任意行走。依次观览了太、中、保三重正殿,亦途径交泰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名殿。参观了旁边几间陈列古物的博物室,见到了真正的青花瓷、珐琅彩等传闻中的稀世珍品,观赏了涵括小件隔屏、鼻烟壶、清宫头饰的各色装饰品以及陈设。沿途顺旁门进入西宫等处,游览了翊坤宫、储秀宫等清代嫔妃的住处,之后前往御花园,待走完便到了神武门,即故宫北门出口。

    举目环顾,昔日王朝已然湮灭,斑驳的漆色间,颓唐许久的旧历辉煌消逝不见,充斥沧桑印记的雕栏门柱静默伫立,演绎日久弥新的亘古如一,琉璃瓦经眀烈光线照耀映散出熠熠光彩,荒芜陈旧的别宫内恍若因隔世未见而布满尘埃,其内余留至今的古迹遗物无声讲述着往昔那些本不为世人所知的隐秘。

    若是只从书中看故宫,人们多半会陷入对器宇轩昂皇室气派的遐想神往。然而唯独真正走近,近到能够详细察视其中墙体砖瓦,才不免要感慨那些古建筑生命力可谓坚韧到无与伦比。

    日接待游客量逾越十八万,堪称全球最繁忙的宫殿博物馆,无论是眼前殿宇间种种印刻岁月痕迹的楼阁窗框,抑或御花园中从为海外游客介绍的导游口中得知那些取材于苏州的碎石小径,无一不是跨越了百年风霜雨雪而兀然不泯,予后世一片真实的探寻空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世事轮徙、兴亡成败。

    如果是专程为领略帝王宫宇的堂皇气象而至,恐怕极为可能要大失所望。仿佛去瞻仰一位一生戎马倥偬的暮年将领,及真正走到面前相见,最先察觉到的竟是那象征垂垂老矣的斑白霜鬓。故宫的沧桑感无疑远远超出了传闻中的恢弘霸气。相较而言,称之为“Palace Museum”则恰如其分。无论百万件文物古迹收藏,亦或高耸的垣壁,盘桓的古木,处处彰显已逝王朝留存的记忆。任光阴流转日月如梭,依然傲视今夕屹立不倒。

    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

    广场一片辽阔,处处洋溢着歌功颂德式的恢弘壮丽。

    然而意外的是那辽阔所造就的澎湃。

    那一刻,仿佛幼年教育中提到亦已尘封数年的pride from patriotism蓦然而生,竟绕开了种种常识,摒弃诸多隐秘真相,油然蔓延。

    临近道路两边的花阵艳丽,几乎可用“花开不败”去形容。

    流目环顾,无一处不彰显举国权力核心象征的磅礴气势。

    站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看不清石碑所刻之字,所幸心知内容也无何疑惑,仅仅不由思索每句的结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只是,世间又有什么可以如此……

    历史中那可怜的辉煌终究伴随烽烟的熄灭成为永恒的逝去,连同当日那无数为之付出鲜血与青春的生命与灵魂一并沉寂最终殁入尘埃。

    年复一年的歌德咏颂中,主流媒体的例行称道间,人们仿佛已经不记得那些昔日驰骋疆场如今还未长眠的暮年英雄正无依无靠甚至颠沛流离、饥寒失所。

    或许有些事会一直留存于某些记忆中,然而没什么能抵挡光阴长河的沉淀侵袭。

    无论何等卑微渺小,何等灿烂辉煌,终归于尘土。

    世事迁移,没什么能永垂不朽。

    后人或悼怀或思索,却无可感同身受。

    最刻骨铭心的事迹与情感唯独永远存活于自己的记忆中。

    清漪园

    苏州街 万寿山 昆明湖畔 登佛香阁望昆明湖 西堤 十七孔桥

    一座山水相间的皇家园林。

    纵不甚了解它的传奇,却颇为偏爱它的旧名。

    清漪园。

    未沾染礼教的严谨局限,不涉及贵族的考究喻意。

    闻之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浟湙潋滟、涟漪轻泛的水面。

    从北门进入,漫逛苏州街,翻越万寿山,登顶佛香阁,泛舟昆明湖,闲步十七孔桥,游览湖心岛,之后从新门出。

    苏州街全然江南风格,各色店铺环绕水岸。雅坐茶楼、小吃酒肆,更多的是琳琅满目的仿古风格饰物,如头饰、丝巾、手袋、衣服、鞋帽、小陈设等等,着实别致精巧,随意光顾浏览间已购置了几件。

    苏州街有两处可乘船,东面的那处乘船游可包括苏州街,西面那处则直接向昆明湖十七孔桥行进。因打算攀登万寿山,故而暂且未乘。

    游完苏州街,从万寿山北麓攀登。一路攀爬,到了怪石较多的地带,不惜手脚并用,全无一贯的端庄优雅;为拍照屡屡冒险,一面小心谨慎一面无所不敢;到达万寿山最高处,望到一点昆明湖,还险些失足坠落;待到一处山间亭阁将昆明湖尽收眼底,始觉凉风吹拂,阵阵惬意。

    万寿山南麓临近昆明湖畔,湖面游船如织,南望十七孔桥,目测距离颇远不利步行,欲乘船前往,却因要联系未能翻山沿麓步行且有些迷路的外祖母而作罢,五番通话终于勉强弄清了老人的大体位置,约了苏州街入口处会面。听闻沿湖可绕山到达,于是沿湖畔向东,随后便走到了佛香阁入口。

    佛香阁,半山回廊,拾级而登。值正午,烈日当空,然而体能消耗仿佛被登顶的欲望取代,几乎不知疲倦。攀至最高阁,视野豁然开阔,山前景致尽收眼底。进入阁内,风自窗中纹隙而入,其势强劲,一路攀登累积的全部热意顷刻消失殆尽。

    转入阁后,另有一处亭楼,亭边左右各有一道山门,左闭而右通,沿右侧门继续攀爬,不久便到了景点出口,打听到此门向北很快可到苏州街,遂从此门出。

    又回到万寿山间,右侧一道朱墙直通南山麓。步行数步不得要领,借他人的景区导游图看了方找到通向北山麓之途,很快完成二度翻山,到苏州街附近与外祖母会合。

    由苏州街东部乘船,终点是昆明湖南岸十七孔桥。

    所乘之船颇具江南古韵,称作“小舟”则更为恰切。步入船中,只见一人坐于彼端,手持一本书正津津阅读。不由泛起疑惑,去售票处询问才得知要五分钟后开船,而埋首捧书的那位即是摇橹的船夫。

    坐进船内,有些等不及,忍不住催问一句:“五分钟到了罢?” 得到的却是船夫头也未抬的答复:“还不到。”对于如此沉湎阅读竟能够将生意置于脑后之人,心中对其反倒未能形成不满而仅仅掠起几分诧异了。

    复等片刻,船夫不疾不徐地将书放到一旁,拿起船桨开船。水纹荡漾,小舟轻摇,两岸店铺游人缓缓退后,优哉游哉行至苏州街西端。由此处换船,结束小舟之旅。

    行出苏州街,水岸景致豁然不同。植被高大蔓延垂髫,树木枝繁叶茂,如若思绪稍有不经意的错落,便要以为自己正置身江南。惊异之余,phone内早已增添几张照片,着实领略了皇家园林的包罗万象。

    船行转角,眼前呈现出昆明湖的大片水域。之后又换了一回船,直向十七孔桥。

    之前已听闻昆明湖是仿照西湖所造,连西堤亦是仿苏堤而建,又听闻任何湖水不能与西湖相较,故而对昆明湖并未报太大的兴致。然而泛舟一游,感觉昆明湖的广阔似乎不逊西湖,连西堤的亭阁垂柳亦颇具风姿,果真皇家风范不容小觑。

    煦日照耀水面,浮光粼粼,风起瀫纹,波浪层叠。远处的湖心岛轻笼氤氲,西堤的杨柳遥遥露影,万寿山佛香阁可见全景。双手忙于拍照,双目忙于观景,心怀舒畅,兴味盎然。

    十七孔桥,传闻仿二十四桥而建。二十四桥而今已然无存,仅仅那传闻中明月夜的箫声犹令人浮想联翩。何处不桥,想必清漪园的夜晚若值皓月当空、静影沉璧亦将别具一番风情。

    船泊水岸,有亭间聚集诸人。一些老者正弄丝竹管弦,《红楼梦曲》悠扬传出,乐声飘荡至十七孔桥,沿桥走进湖心岛,款步林间小路,略攀山石,因逢岛内修葺,故未能得以尽游。

    十七孔桥与湖心岛山石顶端是观览佛香阁的合适场地,佛香阁整体的不同角度尽可一览无遗。由于种种缘故,西堤等景致此番还未得一游,唯有待再度到此了。

    北大

    未名湖 博雅塔

    那是孩提年纪所知晓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亦是幼年对大学最初的认知印象。

    无论远近闻名的博雅塔,亦或作为其标志象征的未名湖,无一不是百年沧桑、文明兴替的见证。

    从东门进入,最先看到的是逸夫苑,周围环境与布局较为现代化。边走边问路,不知不觉到了一片蓊郁繁茂的花草树木间,一渠水塘蜿蜒曲折,岸边有砌石花草环绕,不由感叹一句“哪里是校园,分明就是花苑”。沿水岸一直走,很快看到了西校门。想起之前所见图片,忍不住走出一覌那块著名的匾额。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首所国立大学。民国尝以“自由思想,兼容并包”之原则成为举国学术思想之核心源地。近代几经浮沉,综合实力依然稳居内地高校榜首位置。

    古色古香的楼阁建筑,恰如一片与周围草木巧妙相融的古建筑群,百年树木苍翠丛生,深感果真非年代久远而无能若此。沿路走进未名湖中小岛,沿岛环行,濒水畔离陆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小心迈步登入,视野所见豁然不同。

    博雅塔于未名湖中倒影赫然呈现,风起瀫纹,水色分别,周岸垂柳茂密,不少人游戏湖畔,其中不乏婚纱摄影。驻足片刻,phone中又添了不少照片。

    离岛后绕北岸继续行走,湖畔柳丝垂髫触动水面,风起一浪又一浪波纹。走不动便择处座椅坐了,正面对夕日光线照耀,未名湖粼光闪动,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致。

    一条小径引近博雅塔,仰视数了数层数,数乱两遍。对于塔的设计与风格全然懵懂,只觉正视久了会有些晕眩。昔日燕园水塔,而今北大象征。身负校园内任何建筑不得逾越的傲然高度,心怀岁月间日久弥新的神秘传奇。

    伴斜阳离去,不由回眸浅顾,一座宛如花苑般的学术殿堂,无数莘莘学子心心向往深深敬慕,诸多著名学府望其项背追逐莫及。或许不能如某位著名作者那般笃信注定与之有一段不解之缘,然而初见偶遇的风景已然沉淀于记忆,并嵌入无尽重逢的期许。

    圆明园遗址公园

    大水法遗迹

    最初得知圆明园是多年前从教科书内的一篇文章里,连同所讲是对造成其毁灭罪行的控诉。

    那是辉煌的印记,亦是屈辱的象征。

    从绮春园入口进入,繁花遍地,草木青翠,一派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

    沿途有各色工艺品以及传统小吃的摊位,路间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乘景区内的游览车直达西洋楼遗址,方见到了一片断壁残垣。

    看不出丝毫规律,一块块零乱散落,完全不成任何形状,比昔日所见的大水法遗迹图惨烈尤甚。心中喟叹不及,听到身旁有人谈论讲到那一年原本要修缮,然而如今观之不仅未修起反而散坏更严重了。

    旧年亦听闻要重建圆明园,得知后也颇为期待。而今望着满目残败之景,却无能去谴责那些修缮工程办事不利,如此一番残局,大概任凭何等信心满满的能工巧匠所见之后亦不免要深感不自量力罢?三朝工事,一百五十余载积淀,如何能于朝夕内还原。

    西洋楼大约是如今能见到的形态最完整的建筑了,楼前万花阵,唯有经千回百绕后方能到达楼体,全如迷宫,毫无捷径可寻。只得费了很多脚步走进走出。

    西洋楼往东又是一大片残迹,其中的一尊大型石雕形状酷似“东方之冠”,几分新奇,更多的还是触景伤怀。继续前行,仿佛要离开此处的出口,心中踟蹰片刻依然走去,不久视野中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大水法遗迹。

    第一回听到大水法的名字,还觉古怪,直到看了介绍才得知“水法”即“喷泉”,因数量繁多、气势庞大、构思奇特,故而被称为“大水法”。

    纵然之前已从书籍资料内见到大水法的图片,然而真正走到面前,内心才的的确确感到震撼。

    那是何等悲殇壮丽的景象,隐约透显昔日的璀璨荣光,静默矗立,每一道裂痕无不话尽百年沧茫。

    重石褪色,参差错落,野草从生间夹杂碎芳摇曳。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兀自呈现出一片零星生机亦无力遮掩的漫野荒芜。

    站于大水法遗迹面前,不禁默然垂首。

    那一刻,再详尽的文字叙述亦不能及眼前所见对圆明园之毁灭控诉更为真切。

    不远处的石亭内,商家声声叫卖着观看大水法原貌。慢慢离去,只觉那满目苍凉的景象已然入心,竟不忍视。

    转步到十二生肖喷泉附近,一处轩馆内陈列着十二生肖头像,墙壁荧幕中播放的相关历史事件纪录片等影像资料中,外寇入侵,守城将领浴血奋战、惨烈伤亡与咸丰斜欹卧榻、吞云吐雾形成明烈对比。

    然而从资料中获知最震惊的内容莫若圆明园的三劫——石劫、木劫、土劫,与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相比,真正令圆明园彻底损毁的是土劫——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尤其六七十年代,大量农民涌入圆明园无所不为,平山、填湖、砍树、拆遗址造屋舍,更甚者,农副养殖以及机械修造场等也肆虐驻入,此番劫难中,连地基里的石材也未能幸免,一座精巧绝伦的皇家园林遂灰飞湮灭、再无能复原。

    幼年初闻英法联军劣行的噬骨恨怼,彼刹尽作无限悲凉。

    令那片轩昂宫宇明丽景观饱经摧残的始作俑者是西方盗寇,然而真真正正完完全全致其覆灭的,是本国国民。

    纵然教科书内将焦点聚向外敌罪行,沉默的事实却如同最激昂的论证,宣告着无可争辩的真相,绰绰映出整支民族的堪怜堪伤。

    立于圆明园,情不自禁要去叹问历史究竟为何而生,又究竟因何而起。

    是清末统治的腐朽,亦或西方掠夺的贪婪?

    倘或那掠夺恰逢盛唐,现如今历史书卷中的西方资本膨胀恐怕仅为寥寥数行的商贸际会罢?

    然,偏偏历史无可假设,一如国之衰微。

    分合不定,此起彼伏。不可一世之既往正映照今夕末路之凄怆。

    言不清,道不明,终归于一句造化作弄而致的国运倾颓。

    由是,那座园林,恰如其分般落成其祭品。

    大观园

    红香圃 潇湘馆 怡红院

    今生最爱之书莫若《红楼梦》,而电视剧《87版红楼梦》则先于原著,奠定了幼年对《红楼梦》之最初印象。故而游帝京自然不能忘记探访其拍摄地大观园。

    进园后最先见到“曲径通幽处”,元妃省亲前贾宝玉陪同其父游览所题,然而实景却不同于剧中所见那般奇折,想必之前荧幕所见具是由拍摄效果所致。向左便是秋爽斋,遂步入其院落开始细致观览。

    游廊曲折,纵然漆色微微斑落,然而墙壁中所嵌所刻无不体现出建造之精致细巧。草木纷繁,姿态千秋,绿树红叶交相辉映。之后再入稻香村,朱楼轩宇之象“一洗而空”,排排藩篱,片片碧翠。脑海中不由浮现起省亲之夜林黛玉“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之句 ,流顾四周,果然颇具农舍风格,尽显田园特色。

    出了稻香村,信步走到红香圃附近,正值百花盛开之季,满园灼灼,不胜妖娆。塘中珍禽戏水,池岸可见“花溆”牌石,耳畔仿佛可闻元妃泛舟湖面“ 何必‘蓼汀’”之语。待走完缀锦阁、大观楼、凹晶馆及笼翠庵,便步入贾宝玉所居怡红院。

    槛外望屋舍内,宫灯绣帐依旧,塑像如真,宛若书中景象犹存。恰似富贵温柔乡,半梦半醒间。忽而想到白居易《琵琶行》里那句: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曹雪芹家道中落、沦入窘迫后写成旷世经典,其间想必也包含了对往昔生活之无限思忆罢?当曹公被迫迁居北国,寒冬里无数风雪之夕,午夜梦回,年少往事是否也会常常萦绕心头,以致朝暮追忆、牵动思绪情肠?大观园,是否亦是由那无数飘摇萦回之梦筑成?

    离开怡红院,绕经沁芳亭,抬头即可见潇湘馆。步入其中,只见幽篁凝翠,竹影婀娜。初立诗社,贾探春以“娥皇女英洒泪斑竹”之典故予林黛玉“潇湘妃子”之名号,可谓以居所衬居主。

    想起之前读到某篇文章中,将林黛玉之塑型与《诗经·卫风·淇奥》中所写绿竹君子对照,以竹暗喻林黛玉之品格性情,独具新意点出林黛玉特质中“善雅谑”之处。林黛玉品格孤傲、生性灵窍,而雅谑则为林黛整体意象增添了灵动气息。由此不得不衷心叹服曹公主角塑造中精思傅会、匠心神笔。

    最后路经滴翠亭,周围水波倒映岸边垂柳,风起摇曳,影动云清。再回大观园门口,已将书中之景走遍。轮回变迁,浮生若梦,唯独那部经典,话尽举世沧桑,百年之后,依然引得无数叹息、无限追寻、无尽寄望。

    后记

    此行原为两年前生日之旅,游记写了大半后因故搁笔停滞。如今恰逢春光明媚,由是收尾,以寥纪那场沐春之旅。

    ——2016. 5. 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帝京游去沐春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c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