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并没有打算记录这段历程的,因为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学渣,而且一开始也并不是那种十分坚定要读博的人,但是不管怎样,未来几年的生活形态都和原先有了很大的不同,回头想想,这几个月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所以还是决定记录下来。当然,如果能有那么一丝丝鼓励到想要考博或正准备考博的孩子,也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啊。
一、读博理由
说到读博,就不可避免要面对“考博理由”这件事情。可能每个人的理由都不一样,我自己现在是一所职业学院的老师,进入学校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很喜欢高校的生活方式,也想继续深造。我并不是从头到尾都非常坚定的人,期间也有过犹豫,毕竟早已不是20出头,付出好几年的青春走科研这么一条艰辛的路,值得不值得就成了考虑的问题。不管别人怎么说,值得不值得一定是由自己来评判的,其实我并没有答案,而且也需要很久很久之后才能得出答案吧。总之一句话,读博需要考虑清楚,但想清楚了就去行动就好.
二、 导师
决定读博之后,那会都已经快到17年的11月底了,因为考试就在18年的三月,所以其实联系导师都算比较晚了。导师是读博的关键因素,如果导师不同意报考,就是分考再高都没用啊。我先扫了一眼全国哪些学校有我要报考专业的博士点,然后听同事说南开大学很公平,就决定先报南开,于是就开始挨着挨着浏览导师的信息。需要提醒的是,导师的人品真的真的真的非常重要,我一说我读博,过来人都会问我导师怎样,我回答导师人很好,他们才说,那还好。
选择导师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反正我学校也不好(西南地区的一所非211学校,我还是很爱我的母校的),然后又没成果,不如就报一个很厉害的导师,这样看上去越是有门槛的人,可能会自动阻拦一些竞争对手呢(复试的时候,果然有个姑娘告诉我,她就是看竞争激烈,转而报了其他导师)。导师敲定之后,就是发邮件了(学院的官网上基本都会有邮箱),在邮件里,我非常坦诚的告诉老师自己的情况,并告诉他我并没有发表高水平的论文。 很快,老师回复了我的邮件。他说,欢迎报考,相信我的能力和潜力。虽然不值得他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官方的说法,但是真的有打动到我。怎么说呢,虽然我平时嘴巴很硬,觉得自己可厉害了,其实内心是很不自信的,所以别人不经意的鼓励对我都有前进的动力。
三、考试方式
考博分为审核和考试两种,一般审核的话需要研究生期间有相对不错的成果,最好是高水平的论文。我读研的时候光顾着玩去了,也没好好做论文,所以研究生期间几乎没成果,自然就选择了考试的方式,考试主要考两门专业课和一门英语,考试时间都是三个小时。
或许有人会问,你读研的时候都没成果,那还读什么博。对此我想说,读硕期间有成果自然最好,尤其是复试的时候可能给你加分。但是成果不是决定能不能考上的关键要素,也要看导师的名额、竞争对手、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
4、初试
导师同意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复习事宜。 复习 考试分为专业课考试和英语考试,复习资料和复习方法直接决定了初始成绩。我先进行了复习资料的收集,收集渠道主要包括认识的博友、考博群、小木虫。在把必备的参考书目和真题买回来后,我就开始进行复习了。其实当时并没有制定十分严格的复习计划,但总结来说还是有三个阶段:
1.专业课书本+单词+阅读理解
虽然报考的是本专业,但也毕业一年了,再加上参考书目里有我头疼的《财务管理》,所以吃透书本知识就是第一阶段的重点。我读研的时候吃了专业课的亏,那会一个知识点在那一页我都知道,死记硬背的结果就是缺乏灵活的应用性,所以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专业课缺考得最差。这一次,从开始复习,到考试前一天,我都是用真题的出题来进行专业课的复习。我把书里考过的地方都标注出来,看的过程中,不断的揣摩出题思路,后面看多了也经常自己给自己出题。
这个阶段的英语重点主要还是在背单词上,单词买的新东方的单词,碎片时间就用百次斩记单词。这里,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买那种带词语解析的,就是它会把近义词列出来,也会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单词列出来。我当时买的简版的,然后做词汇题就特别吃力。 大家也都值得阅读理解向来是英语的重点,因为很久没有做题,所以开始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阅读理解。
我当时买的是华慧的阅读理解,里面的题就是按照难度来划分的。初期比较简单,越到后面相对越难。为了保持阅读理解的语感,早上我还要读两篇阅读理解。
2.经典+单词+阅读理解
可以说,专业课书本我是一直没有丢过的,只是不同阶段的重点不同。
第一个阶段主要打基础,然后回忆一下专业课的内容。
第二个阶段依然看专业课教材,但是这里加了几本专业领域经典大师的著作。虽然各个学校的试题不一样,但是考博试题一定不再是简单考察对知识的知会, 就拿南开这几年的真题趋势而言,重点考察的就是对理论的认识、做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不仅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算有也不能直接用教材语言来回答。别人第一反应都能想到的答案,写出来只会显得很死板,就算真的写也要考虑切入的角度和回答的逻辑安排。 基于对真题的研究,我选择了基本经典著作,比如管理大师德鲁克。读经典的好处在于,一是读来十分好懂,我发现越是大师级的人物,就越能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理;二是经典包括奠定一门学科的框架性的东西,对提升专业素养绝对是有好处的。还找了一门讲管理研究的书。因为我缺乏研究的实际操作经验,那么起码要对怎么做研究有个清楚的认识。
这个阶段,也开始做专业课的笔记了。包括四本教材的框架,然后就是针对重点专题的笔记,偶尔还会写一些心得。英语还是照常,但是在阅读理解上有所强化,注重错在哪里。
3.专业课真题+热点+英语作文
(1)真题
真题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
其实专业课和真题在这三个阶段里都是穿插着进行的,刚开始看真题只是为了有个感觉,知道哪些是考试的重点内容,然后看的时候大致想想为什么要这么出题。但都是隐隐有一种感觉而已,没有真的吃透真题。
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完一遍真题,分析真题出题趋势,结合热点、教材等手上所有资料,分析如果出题,该怎么出?如果这样出,应该怎么回答?
文科类的考试,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拿到题的时候,总觉得知道答案,但是脑子里想的和写出来的还是有差别。尤其是在三个小时里,每一篇答题纸都是慢慢的文字,如何组织答题结构和逻辑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所以我把手头收集到的真题全部过了一遍,一是查漏补缺,二是不断的总结如何答题。可能每个人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一定要清晰明了,答案能体现出逻辑性,最好按照123来分段论述。
真题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判断出题趋势以及考查重点,除非遇到当年考试内容大改的,不然今年的和去年的差不多是一个调调。所以这个阶段我主要就是根据真题的考查重点来对自己前面看的所有专业知识进行梳理,自己给自己出题,从不同角度出,也是启发自己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
(2)热点
除真题之外,这会开始集中收集热点。其实前两个阶段也有关注热点,但是没有系统的整理。推荐考企业管理的孩子一个公众号“春暖花开”,陈春华教授以前经营过公司,后来回到高校任教,所以她关注的都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又能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讲解。这个时期,开始收集和整理专业课的热点。主要包括最近几年新的理论、企业发生的大事件以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
最近几年的真题里,经常会给出一段研究材料,然后问你怎么去研究。所以看国家自科基金的项目,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
专业课除管理学外,还有一门企业管理综合,考查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知识。复试方式和管理学一样,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都还好,因为不涉及到计算,出现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名词的几率也比较底,所以乱答也总是能答出来两句(并不鼓励乱答)。但是财务管理的话,如果不清楚考题,乱答估计都够呛。比如今年就考到一个习大大提出的政策,之前压根就没有听过,看到题的时候瞬间就懵了,只能勉强结合关键词往专业知识上靠,所以也需要关注财务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
(3)作文
和考研一样,作文都是放在比较后面复习的部分。
作文算是最让我头疼的,因为英语久了不碰,连口语都退化了,更何况作文。刚开始写的时候,憋半天都憋不出来,好不容易憋出来了几句,也是不忍直视的那种。反正作文的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无比打击自信心的过程,好多次都忍住了想要扔书的冲动。
写不出来也只有硬着头皮写,写了一个多月还是找不到感觉,主要觉得写出来的词太像初中生水平了。后面就开始背一些模板,然后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看到比较喜欢的好句子,就抄下了,尽量把它用到下一次的作文里。
一点一点的,能写完一篇完整的作文了,然后又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微写得好一点了。虽然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感觉写得并不好,甚至觉得没有发挥出平时的水平,但是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五、复试
复试包括英文翻译的笔试和面试。复试准备得非常仓促,主要看了一下博导的论文,几篇英文文献,然后就是准备个人的英文自我介绍。
去天津的时候,觉得不就是个复试嘛,有什么,大不了被刷就是嘛。可到了真正排队等候时候,看到前面坐了6、7位教授,瞬间就紧张起来了啊。复试的时候大概在20分钟左右,内容主要围绕着研究展开,在那样高度紧张的环境下,我基本上听到问题就马上回答,根本没有给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时候,所以答得并不好,但回头想想,我也把自己的特质展现出来了。总的来说,复试一定要体现自己适合做研究的特点,比如有好奇心,有创新能力,然后就是了解自己博导的研究。
从去年11月底开始复习到今年4月份复试结束,这半年对我而言特别特别的漫长,因为那段时候身体和心情都不是特别好,所以有过犹豫,有过煎熬,但是都过来了,现在想起来,其实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一直都是一个幸运的人,做英语的时候,做到20分原题,导师今年刚好多了一个名额,得以顺利考上心仪的南开。但是我也知道的,运气只是锦上添花,
朋友说我逆袭了,其实我真的不这么觉得,因为读研也好,读博也好,不外乎就是一种选择。有人说,读博就是一个爬山的过程,毕业的那一刻,就是爬到山顶的时候。一直都不是一个自信的人,收到录取结果的时候,特别特别怕自己毕不了业,家里人说,怕什么,大不了到时我们出来重新找工作,所以还是大起胆子,毅然的离开目前的安稳环境。希望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可以一点一点的积累自己,慢慢成为一个自信又坚定的人。
特别喜欢日剧《西瓜》,印象很深的片段是,里面的女教授决定离开任职的大学,在临行前,她告诉舍不得她走的年轻女孩们:不到外面去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的,当然不待在这里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人在不同的地方对学习的渴望,我想亲身体会一下,没有什么太晚,我们什么都做得到。
恩,我也想去亲身体会一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