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暑假来广东已经一个多月,一直忙于工作都没有带他出去玩过。现在,忙碌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好不容易迎来几天的假期又恰逢星期天,所以一家人决定出去玩,那么去哪玩呢?
去没去过的地方旅游?
还是去动物园陪孩子看动物?
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最后拍板定案的人决定两个都不选,决定去惠州去看看两年没见的闺蜜,随便带儿子游西湖。老婆的这个决定我没法拒绝,毕竟“于公于私”二者都兼顾到了。
两个小时的自驾车程之后,我再次来到阔别两年的惠州。虽有两年没见,但朋友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亲切,对第一次来做客的儿子更是关照有加,又是包红包、又是吃海鲜、参观植物园,还带着我们一家子去看电影《哪吒》(听说是当下最流行的电影老少皆宜票房三十多亿)。
西湖游记这些儿子很喜欢的,玩的也特别嗨。但让我最为期待的却是再游西湖(此惠州西湖非彼西湖没有雷峰塔,不知道的小伙伴们有涨见识了^_^)。
在上面的流程玩了一圈后来到西湖已近黄昏,阴云中西斜的太阳还依依不舍的挥洒着光和热量,虽然在黑云翻滚中忽隐忽现,但空气中弥漫的热气在打开车门的一瞬间扑面而来,让人误以为走进了桑拿房——又闷又热,那一刻巴不得在天上的黑云中酝酿的暴雨早点降下。
西湖游记也许是老天都看不过去了,也许是同样有这想法的人太多,我们刚到西湖没几分钟,雨就淅淅沥沥的开始落下,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我的游性,相比平常已经见识过的西湖,我更期待看看雨中的西湖。
趁着雨还未下大,我们一行人来到鸟岛前的观景亭,一边躲雨一边欣赏雨中西湖忙碌的景象:眼前的岛上各类鹭鸟急速飞过,扎入栖息的树上,连带起叶上的雨水四散飞溅;一条未及时靠岸的观光小艇从岛前划过,在湖面留下一条白线。
更远处莲花池中的荷花开的正艳,伴着阵阵和风在荷叶的配合下翩翩起舞;透过他们还能看到桥上、路边的行人匆忙而过寻找多余的地方——好一幅西湖雨景。
西湖游记但时隔两年故地重游,让我感受最深的却是“物是人非”的心境。湖还是那湖,景还是那景,而观景的人看到的却是不同的“风景”,因为心中承载风景的底色已然不同。
这一刻我心中一阵恍惚,两年前的景象浮现眼前,留下印象的是在西湖边,陪着老婆跟她的闺蜜随人流在湖边逛了一圈的回忆,当时只觉得风景极美,却不知是景衬人美,还是观景的人也成了风景;匮乏的词汇量不足以清晰表达自己所见所想。
西湖游记故地重游,感觉最大的不同不是风景,不是老了两岁,而是两个不同的自己。这让想起了一句话:再小的习惯,只要能带来正向的改变,那怕这改变再小在时间的复利下,也会带来巨大的改善。
比如养成的新习惯:持续的阅读和写作。
比如自己身上的改变:对注意力的珍惜让自己更重视现在。
阅读和写作的锻炼让我的思考更有逻辑,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
对时间和注意力的珍惜,也让我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现在,让我能看到更多被忽略的细节、看到更美的风景——正是因为心境的不同,才能感知到更美的风景。
西湖游记最后分享一下个人对旅游的看法: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一句:
“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
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被争相引用。但其中多是断章取义竟成为“宅男女”更宅的借口。
举个横向对比的例子帮助理解:假如你想发表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悟,你起码得先动起来来吧,不说一万起码得出趟远门吧,不然,你一步不迈哪来“行万里路”的体会和感悟。
所以我对“呆腻的地方”的看法是:也许更接近真相的观点是:“呆腻的地方”不过是自己重复用同一种眼光和角度看到的结果;换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它又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了。
如此“绝美的风景总在别人眼中”的现象也就说的通了。正如禅境中所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其中的关键不在于景而在观景人的心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