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之前的我是一个消极悲观,特别爱抱怨的人。经常看不到自己已经有的,却对别人拥有的看得很清;拿自己的缺点比别人的优点,越想越急,越急越想,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知难而退,有畏难情绪,遇到难题宁愿逃避也不会想办法解决;没有一点魄力,软弱畏惧,根本用不着别人打击,一件事情开始之前先给自己找到一堆失败的理由和可能遇到的风险,于是烦躁焦虑,捶胸顿足。
接触研究心理学和身心灵理论之后,我对之前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产生了如下一些洞见:
抱怨、烦躁、焦虑、恼怒、挫败、焦急、愧疚、自责等负面情绪一经产生,便会开始大刀阔斧地削弱我们内心的能量。有没有印象,经常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我心里一沉”这样的描述?其实就是内心的能量开始被削弱了,而当人被这些情绪控制之后,内心的稳定感和掌控感就失去了。但偏偏,人是不可能以一种混乱动荡的状态去扭转事态发展方向的,这种状态只会强化现有的问题,于是越急能量越低,越低越处理不好事情,越处理不好越着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塑造人的性格,从而决定他的命运。
负面情绪产生劳累感和疲惫感,让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减弱。之前每次和男友吵完架,两个人都非常累;第二天我需要休息10多个小时,男友基本得睡一天。长期堆积的负面情绪,还会内化成实实在在的生理疾病。
可以明显地看到之前的我是受大脑控制的,我是大脑的奴隶。周围环境,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周围人的言语神情让大脑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我就得忍受什么样的情绪。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元认知,很容易受他人影响。这一点可能与一直以来我发展出的讨好型”面具人格”有关。(讨好型人格的人,活在别人的眼里,没有自我,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赢得“别人”的羡慕与赞赏。)其实人的情绪和外界刺激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当逆境来临时,大脑是产生负面情绪消极抱怨,还是产生正面情绪平和对待,都是我们的自由意志(即元认知)能够控制的——而这段距离便是幸福的关键。维克多弗兰克在奥斯维辛经历了无数波折之后终于领悟到,“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如果非要说负面情绪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话,那就是随之而来的反思与进步。人性是灯塔形状,照人不照己,关注别人多,自知之明少。所以人只有在足够痛的时候,才会认真的思考生活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毕竟“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困而思之且学之”,应该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Ray Dalio说,“Pain + Reflection = Progress”,不轻易放过任何的焦灼与痛苦,才能真正不辜负这成长之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