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这句话的后半句却被大多数人说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在”,虽然大体上意思是差不多的。
而这句话与孔子讲的,还是有些联系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观,谛视也。
志,意也。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
行,人之步趨(qū)也。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父亲还在世的时候,看子女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看子女的行为。(守丧)三年时间里不改变父亲生前的言行原则,就可以说这个人是个孝子。”
但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又有哪个能在时间上真正的“守孝三年”,难道过了这个时间就可以不用再“孝”了吗?
想一想曾子在前面讲过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所以这个“三年”或可理解为“多年、常年、长年”等。
再说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正,难道作为子女也要坚持父母生前的“教诲”,继续做行为不端的事、老老实实的“守孝三年”?
想一想孔子在前面讲过的“过则勿惮改”,有了错误、知道是错的,就要改过。
拿到今天来说,有的是单亲家庭,既当爸又当妈,难道就只能是“父”,而不能是“母”?
想一想有子在前面讲过的“孝悌”。时代变迁,环境不同。古代基本上是男人当家做主,现代女性当家做主的不在少数,单亲妈妈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对于现在一般的家庭来说,父母是否有志向,其实是不怎么明确的,子女能够继承的是父母的“品格”和为人处事的经验。
所以,孔子说的这段话有可能是对那些从政的、经商的、负有重大责任的家庭说的。
目的是让这些家庭的子女,在父亲过世后,继承家业的时候,要先根据先父所遗留的理念,至少要试行三年,完全了解其中的奥妙,再做出较为合理的调整,这才是孝道的表现。
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或许是告诉我们凡事要先了解了解,然后再求适应。当你有了心得之后,再力求改善,这样做的话,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做法。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