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随想

作者: 虞_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12:39 被阅读0次

    文|与释

    下班,有时会多坐一站路,这样可以花比较长的时间走回家,路上没什么人,一个人可以静静地走,最喜欢这样的感觉,耳机里听着当时最想听的内容,或者音乐,或者节目,最多的是听书。一个人的世界,安静,轻松,随意,可以想想当天的事,也可以好好感受路边的花草鸟虫,耳旁的节目也可以好好聆听聆听,每每身心放松的时候,感觉就会变得异常敏锐,鸟儿是不是饿了都知道(夸张一下),也可以从耳机里的声音,分辨出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哪句话有矫饰的成分,哪句话是为了要面子,也就慢慢地懂得了这个人,懂得了他的思维方式,懂得了他的心,也就知道了人家的东西对自己是否有用,是不是值得继续听,花多大心思听,那些有太多虚假的照本宣科的东西,肯定是不能引起我共鸣的,那些听着可能很一般,但是都是出于己心的,也是值得听的,可能因为认知的局限,会有错误的地方,不过人家错误的地方,正是咱该警惕的地方,更当细细听。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再怎么矫饰都站不住脚,那种夸夸其谈漏洞百出还在装b的节目,真真可笑至极。 今天听的是两个艺术家的对话,确切讲,是一个讲艺术史的学者型艺术家和另一个是纯粹画画的艺术家的对话,这个身份的区别,也就决定了这两个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区别,学者型艺术家见多识广,旁征博引,能讲的头头是道,似乎都蛮有道理,名气也蛮大,他掌握的艺术方面的知识和其艺术体验结合起来的艺术课,确实是比较接地气,讲出来是给大众非常好的入门学习课程,所以他在喜马拉雅上还是比较的热火,长期从业于此,当然也就固化了其学者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头头是道,可是细听之下,他再伶牙俐齿也比不上那位木讷的画家的只言片语,毕竟,他没有真正创作过太多自己的艺术,也没有经历过艺术道路上的煎熬,对艺术的体验并不深刻,说出来的话是肤浅的表面的,而那位画家虽然不善于表达,可是所表达出来的都是出于己心的真正的体验,每一字每一句,掷地有声,可以听出他在画画这条路上的摸索,煎熬,痛苦,以及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如何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艺术的理念也是自己独创的深刻的。其实两个人是聊不下去的,只是因为曾经的同窗关系,勉强聊聊,以凑足一期节目。是否要继续听这位老师的节目,先不急着决定,但是却非常想看这位画家的画,立马度娘,找到了我贴文章里的这几张画,他的探索他的努力都已经表现在这个画里面,至于其画里想表达的东西,我现在对这个人和他的思想认知还是非常有限,暂不乱表达。

    最近有个癖好,看人,盯着看,内外不一致的人,行为和思想是分裂的,行为做作,一眼看懂,嚼之无味,只有那些行为和思想高度统一的人,才值得好好了解好好接触,因为能够通过他的语言,文字,图画,去认识他,去看到他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对我来讲,这既是自己好奇心的满足,同时,也是让自己多了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里,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不同,怎样的有趣,我的世界也就能变得不同一点有趣一点。当然,还有很多看不懂的人,看不懂的事,这个世界的未知广阔无边,也让我们的生活无处不新奇,无处不精彩。探索未知的世界,看书是一种方式,看画也是一种方式,看到这个人,然后,透过这人的目光,再去看这个异彩纷呈的花花世界,去感受,这才是更好的方式。 写到这里,不禁莞尔,想想自己可能是个怪胎:工作是科学的,搞研究;兴趣却是艺术的,欣喜自己的敏锐能欣赏一点艺术品,也能从中收获一点点感动;喜欢看的书却是哲学的;思维有时直觉有时思辨,而且得不断地在科学,哲学,艺术当中穿梭,都想去学习,都想去尝试,常常怀疑,这是好事吗?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事不专,可能将来一事无成,好处是,到处可以躲靠,内心是充实的,当然,有时也是挺崩溃的,我该如何是好呢?相信这是我后面该思考的课题了。

    2019.5.1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班路上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ip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