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
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一句频繁出现的话,让我气得发抖:
“如果哥哥真的爱弟弟,给他买一套房子就好了啊。”
说实话,这真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改善生活状态的方式。
这就像是你问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如何才能变成一个有钱人,他回答你:“哦,中彩票就好了。”
我们都知道,中了彩票的人很快会把他们的钱挥霍完,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驾驭金钱的能力。大笔的金钱在他们还在梦中的时侯砸到了他们的头上,到最后,他们发现这些金钱在他们梦醒过后的清晨,已经悄然离去。
要“拯救”一个人,不是给予他他所缺失的物品,而是授予他他所缺失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我想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拯救,我外加了一个双引号。
我们想当然的把有钱的哥哥对弟弟的帮助和指导当作“拯救”,但真正需要被拯救的,又岂止一个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兄弟。
哥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变成了伦敦的成功人士,认识各界名流,尤其在同性恋圈子里举足轻重。他具有所有富人经典的特点:圆滑会社交,兴趣爱好高雅,装修有格调,穿着和生活方式讲究,开着豪车,养着贵族狗。但最重要的是心里的特征:对所有人即便是家人也会不断地计算投入产出比,把自己的利益和形象永远放在第一位。
而弟弟呢?他的生活似乎一团糟: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固定的收入,贫困寒酸,还沉迷于一个整天胡思乱想,没有经济基础但诟病上层建筑的团体,更荒谬的是,他相信地球将会在某一时刻毁灭。
一个跻身名流之列,而一个却只是不入流之徒,两者的距离似乎天差地别,弟弟跟哥哥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但这样的弟弟,却有更独立的精神世界。
虽然弟弟是那么的不现实,不务实,言语和思想极端,怪异荒诞,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令人满意的能力。但他的心中有某种信仰,在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的情况下,虽然他的信仰不是那么符合社会的主流,也不具有能将他推向成功的价值观,但这是他独立的思维体系,无关外界的影响。
而哥哥就不同了,与其说他有某种成功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如说这是顺应主流的成功。哥哥的价值观是由外界的评判做为导向的,也就是说,纪录片展现的只是过去的几十年和目前所处的状况,哥哥的思维方式顺应潮流,是成功人格的经典代表。但放在时间的长河里,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哥哥又是否能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清晰定位自己,不在追求和维持外界形象中迷失了自己?
如果成功的标准有一天被改写,我想哥哥会被击垮,而弟弟,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的眼光里选择当“失败者”的他,在那时候大概也会悠然自得的“失败”下去。
我在看纪录片的时候还发现了两兄弟另外一个显著的不同点。
哥哥身上有着不少成功者的品质,当然我们说,这些品质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哥哥非常完美地继承了很多成功人士身上的通病:他们做慈善,给家庭提供最好的资源,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只在乎自己。
这就是哥哥特点,他资助弟弟以及家庭,但是房子里都是自己成功的画像。
但弟弟是不同的。他做着一些很不负责任的事情,或许还让整个家庭为他担心,但他真的想修复和哥哥的隔阂,也是真的爱着他的兄长。剧中有一个场景是弟弟在哥哥家中说起关于之前所承诺的那艘船的事情,弟弟一直在逼问哥哥,叫哥哥回答最后有没有给他买船的问题。我注意到,在这个推入高潮的对话期间,弹幕里在很激烈地批评着弟弟,基本上是在说:
“怎么会有这样的弟弟?认为哥哥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
这代表他们根本没看懂弟弟的这一行为。
难道他想要的真的是那一艘颇有价值的船吗?当然不是啊!如果他真的在乎哥哥给他的物质支援,那么房子,车子等等的各种物品都会成为争论的焦点,不断反复。如果弟弟真的诘难哥哥没有提供物质的帮助,那么这不是一个对现状感到满足(也许很多读者会说他表现地满足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得到,通过这种形式来逃避现实,但我想说从他参与那个“不正常”的研讨会,以及真心的希望哥哥和他一起过夜的行为来看,不评论这样的行为和沉沦这样的思想是否正确,但这起码表明,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颇有诗人艺术气息的弟弟。弟弟的这一行为是实际上是渴望得到哥哥发自内心的在意和肯定的表现,他在乎的是哥哥曾经给他许下的承诺是否真的愿意去兑现,而不是哥哥许下承诺的物品。
弟弟在呐喊的不是:“我的船呢?”
而是:“我们说好的呢?”
这也正是我真正想说的——哥哥成功,拥有一切让人眼红的资源和生活条件,但不具有付出真心和爱的能力;弟弟一无所有,但似乎已经足够。
这是原生家庭不同态度对待孩子的不同产物。一个从小被爱,似乎不用后天的努力就掌握了共情的能力;一个从小缺爱,后天无论多少外界的满足都填补不了内心的空缺。我们会发现弟弟是直率,洒脱的,而哥哥的本能反应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为人圆滑让人挑不出毛病,甚至有些虚伪。在有母亲的片段里,我可以感觉到母亲跟弟弟的交流是更为顺畅和自然的。这让我不禁思考,究竟是因为教育的原因使两个人的性格天差地别,还是一切是命中注定,弟弟天生具有与人亲近的吸引力让父母不自觉的喜爱和靠近他,而哥哥从小的个性决定了他和别人不具备某种亲密能力?这是另一个主题了。
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拯救”上。
我认为两个人都需要被拯救。
还记得弟弟带着哥哥去体验他的生活。我认为弟弟其实并不是尝试去说服哥哥肯定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他明白他们两个所守护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他只是在尝试展示自己的生活,试图让哥哥接受他的生活,接受他的选择,接受他这个人,接受和肯定是有很大区别的。其实这个过程不失为是对哥哥的拯救,因为弟弟所做的事情如果能够真的被哥哥所接受,哥哥就会明白世界上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值得尊重的,弟弟怡然自得,只是与自己的选择不同罢了。即使有一天哥哥掉下神坛,变得和弟弟一样“一无是处”,哥哥也可以不再埋怨,接受自己。弟弟的行为是在让哥哥了解普通,面对真实的自己,专注于生活和他人,而不再死死守住和称赞着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而弟弟,他是那么的孤独,他渴望哥哥真心实意的认可和在乎。他的想法比较极端,甚至支持世界末日的预言,批驳政治家和社会现况,活得像个愤世嫉俗的诗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世界多多少少有点失望了,他想毁灭世界和自己,但同时他也在挣扎,他想自己的哥哥拉自己一把,不是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和心灵上,让他找到一种归属感。
相似的人相处起来风平浪静,氛围和谐,但越是不同的两个人才越能救赎对方。
哥哥和弟弟是彼此的拯救者。但很可惜在纪录片的片尾,他们没有成功。弟弟哭了,是无奈,是绝望;而哥哥彻底摆脱了自己的愧疚,毫不犹豫地走了。
导演仿佛也在向我们传达着,兄弟之间的这一道隔膜也许永远都不能被刺穿,多撕心裂肺地乞求都无法让对方互相接纳。这一道价值观的鸿沟,连最亲的人也无法跨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