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书山有路读书
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上)

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上)

作者: 雪花如糖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5:14 被阅读302次
    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上)

    文 丨 雪花如糖

    纸上电台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雪花如糖。非常感谢在初冬季节里,大家不顾寒冷的天气,守在电台,一起共话阅读和写作。虽然你我远隔千里,彼此只能通过屏幕交流,却有一种古人围炉夜话的情致与雅兴。想到这些,我既兴奋又紧张。在大学讲台上手执教鞭站了十多年,送走的学生一茬接一茬,但就网络语音分享来说,我真的缺乏经验。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外向健谈的人,在网络中却显得笨嘴拙舌,尤其是不擅长寒喧,一旦遇上对方客套,我就不知如何接下文,致使气氛尬尴,把天彻底聊死。所以,此时此刻,我有些忐忑不安。说到这次活动,源于一个月前,有颜值、有文采、有人缘的红裙姐替猫咪主编递话,让我做一期分享。大家都知道她的魅力根本无法抗拒,我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可是,分享什么呢? 就写作而言,我和简书中许许多多的人一样: 仅仅算是一个文字爱好者而已。对如何展开有效的阅读、如何写出精彩的小说、如何架构故事、如何酝酿出一篇优美的散文,前面有太多太多的珠玉,我既不擅长这些,也难以说出些新意。而且,作为简书中的老人,从2016年5月注册到如今,两年半的时间里,写下二十六万字,只获得八千五百个赞。数据惨淡,有愧十一万的粉丝----尽管我知道这里百分之九十都是僵尺粉,真爱粉的比例很低很低。不过,赏心只有三两枝就足矣,有你们的陪伴,写作是一件痛苦并快乐的事情。

    今晚,我结合写《宋词中的娱乐圈》的经历,谈谈自己的写作体会。(目前,这本书已更名为《在星空中为你写一首宋词》,由鹭江出版社于10月出版上市。)记得在写作期间,陆续接到过许多读者的简信,围绕他们曾经提出的问题,我就如何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来浅淡三个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听,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笑而过吧。

    01.需要哪方面的资料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写历史人物,必须要有史料来做支撑,不能完全凭空独撰,即使是想象,也要基于基本的史实。我写宋词及词人时自然少不了查阅《宋史》,大多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有所记载。由于网络的普及,这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都有相应的白话文,阅读起来比较轻松。

    但也有些人物在宋史中找不到关于他(她)的只言片语,如柳永,不受当时正统人士的待见,文人不可能为他立碑写传。还有女性词人李清照、朱淑真以及南宋末期的姜夔、蒋捷、吴文英等,也在正史中沒有位置,这就需要查阅宋朝及明清时期的野史杂记或其它资料。

    比如,市场上很多书籍中都提到柳永与歌伎间的风花雪月,尤其是他和谢玉英的爱情故事被描写得绘声绘色,可关键部分又语焉不详,让人到感到疑惑:故事从哪里来,有没有可靠性?为何在柳永的词作中经常提到虫虫,却没有谢玉英的名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顺膝摸瓜,找到原始资料,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段故事出自明朝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还如,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赌书泼茶”,正史里并沒有记载,但因纳兰容若的诗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典故被后人津津乐道。我经过查阅,才了解到它出自李清照为赵明诚写的《〈金石录〉后序》 ,这本宝贵的后记,只有一千多字,却让人窥见到这段被后世艳羡的童话爱情背后,竟隐藏着许多无法言说的心酸。

    除了古代的史料,还有现当代学者撰写的文学研究、文学评论、诗词鉴赏、人物传记、随笔散文等。如《人间词话》(王国维)、《北宋名家词选讲》(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叶嘉莹)、《宋词三百首赏译 》、《 宋词说宋史》、《宋词纵谈》、《北宋词史》、《白衣卿相》《名人传记——范仲淹》、《苏东坡传》、《李清照词传》、《岳飞评传》、《亘古男儿:陆游传》、《阶下囚徒——宋徽宗》、《  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等以及大量的硕博论文。

    当然,这些书也不是每本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有时只挑自己感兴趣或有需要的内容。不过,尤其要提的是《人间词话》,接触它纯属偶然,而一旦捧起,就手不释卷。这本著名的诗词评论带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柳永的强烈鄙视,更为过分的是对李清照只字不提,仿佛词坛中根本不存在这个人。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什么会如此偏激? 柳、李二人身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人生污点让王国维忽略了他们对宋词的贡献? 这激发了我刨根问底的欲望,对词人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人间词话》可视为我写作的源头活水之一。

    上面提到的书籍,有些是自掏腰包购买。说来惭愧,我买的纸质书比较少,因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自然、人文、社科、艺术等各领域的作品应有尽有,一次可以借阅三十本,为我写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和一般历史文化类的作者相比,节省了不少的开支。但我购买的电子图书有很多,尤其在网易云阅读买了十几本,无论是在乘车外出还是上班午休期间,都可以拿出手机随时随地的阅读。

    另外,还可以在中国期刊数据库、道客巴巴等网络平台上查阅学术文章,尤其是硕、博毕业论文。和人物传记以及文化随笔相比,我更相信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文章,它们史料可靠,行文严谨,既帮我澄清了认识,又为我提供了许多普通书籍中没有的素材。再加上此类文章考据多、文学化的表述少,反而给自己展开想象、进行适度的加工留有了较大的空间。在写朱淑真、蒋捷、吴文英时由于资料匮乏,就参阅了许多篇硕博论文。

    02.怎样写才能吸引读者

    写历史人物既容易又困难。说容易是因为有大量的历史素材静静地躺在图书馆或者网络的某个角落里,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时间与金钱,获取它们并非难事,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知识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如今,信息技术导致了知识普及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博闻强识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尺度。相反,查找、识别、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是,掌握了资料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好作品,因为有新意、有趣味、有见解而又不脱离历史事实的文章,是单靠搬运资料无法实现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首先要做的是梳理。梳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一项基本功,尤其是历史事件,其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有时看得资料越多,反而越容易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记载中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钻得深了就会囿于史料,变成了枯燥乏味又带学究气的考证; 写得浅了又显得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读者还不如去查百度百科。因此,梳理前需要对资料进行鉴别、整理、反思,必须要有所取舍,不能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按照词人从出生到去世的顺序堆砌起来。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在捋顺事件的基础上,再找好一个切入点,一个最佳的角度下笔。如范仲淹"穷塞主''的由来,晏殊的惆怅,宋祁的奢靡,黄庭坚的狂傲,晏几道的痴情、秦观的忧愁,欧阳修的''桃色事件"等。 每一个词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一提到文人,就是风流多情与多愁善感,这只是共性。在共性之外,还有个性,因为个性,词人的形象才是立体、饱满而又鲜明的。

    受心理学的影响,我喜欢挖掘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在每篇文章的结尾之际,会结合当今社会现象,跳出历史局限,习惯性地对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谈自己的一些感悟。这些感悟可能和大众认知有所不同,但却是写作者的阅历、思想、审美和价值判断的体现,既不能人云亦云,又要建立在基本的史实之上。

    柳永,人们常常把他定位成一个混迹于烟花柳巷、只会写些低俗香艳词的浪子,实际上他性格中还有重要的一面:追求功名,造福百姓。很多作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他的人生痛苦。他在年轻时曾写下《劝学文》,说: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可见,他对寒窗苦读与走入仕途是十分渴望的,于是赴京赶考,以为自己才高八斗,定能金榜题名,谁知却意外名落孙山。但他年少轻狂,意气用事,便挥笔写下"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这句话刺激了皇帝的神经。第二次科考时本来中了,却被皇帝朱笔一挥,将名字从榜单上划掉。愤怒、失望的柳永干脆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留恋于秦楼歌馆,填词谱曲,过着众星捧月的生活。暮年时,受政策照顾才得以及第。柳永并没有真的放弃"浮名",反而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入仕机会。虽官职卑微,却勤于职守,在舟山定海任盐监时,见盐民生活艰辛,为他们四处呐喊。地方志为柳永留下了公正的评价:“抚民清净,安于无事,百姓爱之”。有感于他的经历,我写下这样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柳永是个矛盾的人物。这种矛盾造就了他人生的悲剧:

    一方面他有强烈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只能通过求取功名走入仕途来实现,进而被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所认可。

    另一方面,他与生俱来的自由、不羁的气质和文艺才华又不适合官场,而更适合在娱乐圈生存,在这个圈子里他醉卧花柳,如鱼得水,受万人追捧,得到天王级的待遇。

    但人终究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柳永是痛苦和寂寞的。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写历史·文化·人物随笔的一些体会(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fg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