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恨他吗?” ——“我恨。”
“为什么?” ——“因为我爱他。”
看过法国经典电影《红白蓝》三部曲的人都知道,影片系列的第二部《白》讲述了一个法国男人卡罗尔因为满足不了妻子多明尼生理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被抛弃,并且妻子很快又找到了情人来打发自己的空虚寂寞。卡罗尔返回波兰,在房地产事业上发愤图强,实现漂亮的翻转,并想方设法让妻子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看上去缓慢甚至沉闷,但却揭示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卡罗尔和多明尼都无法回到从前的幸福状态,前者的回归多少带有几分复仇意味。这样的逻辑循环也时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尤其频繁的出现于诸多恋爱又失恋的饮食男女间。
原本相爱的两人翻看一些关于爱情的心灵鸡汤或治愈系的哲言故事时,我们或许会听到以下一些教导:“你若失恋了,最高贵的复仇便是优雅地离开”,“我要过得比他(她)更好”,“既然分手了,那就让他(她)后悔吧”,这些教导也许在短期内可以满足我们被伤害的心理诉求,但从长远来看,它们真地能让我们更加幸福快乐地面向未来吗?失恋的人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了让对方后悔,努力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强大,直到某一天如果还相遇了,至少可以微微一笑,心里腹黑一句“我过得比以前好多了”。乍看起来,这是如此激动人心的励志成长故事,可以打动激励每一个因失恋而意志消沉的人,可细细寻思,这里或多或少暗含了一种复仇鼓动。
失恋的人嘴上说“祝你幸福”而心里真地如此想的人会有多少呢?如果有一天对方落魄地从自己面前经过,当初失恋的一方会投出怜悯同情的目光,是否同时可能还会暗暗产生出一些骄傲自得的心理呢?
把自己变得足够好,足够优秀,这本就是有追求的人应该做的事,可在一些失恋者的心理定位中,它们会在这样的追求里埋下仇恨的种子,生出攀比、报复之心,即便最后达到了目标,自己又是否真地能感受到幸福快乐呢?仇恨会吞噬人们理应去呵护培育的良善之心,表面上大家都在努力为理想事业奋斗不息,可在背后的动机上则各有各的不同。有的人是单纯为了理想而努力打拼,有的人则为了能够过上更优质富足的生活而勤劳不已,而那些心灵已被仇恨吞噬的人则是为了对当初抛弃自己的一方日后施以优越的蔑视,甚至美其名曰“高贵的复仇”,这就是一些心灵鸡汤教给失恋者的生存法则。
我的一个舍友,在恋爱上受过伤害,被对方抛弃后一度陷入到极端自卑和自负的状态中。自卑的是对方不再觉得自己有吸引到她的地方,自己仿佛被作出了没有资格或是不配爱她的宣判;自负之处则在于那段时间,我的舍友会经常在我们同窗面前讲述自己对未来的各种宏图规划,听得我们都觉得不切实际,而他却津津自得。他以前可不是像那段时期那么“有理想”、“有抱负”,从他对未来所下的各种豪言壮语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听出了一丝“仇恨”的情绪。当然,在旁观者看来,会觉得这是“有志气”的体现,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辨别出在这样一种向上的努力中,多少是出自于自己本来就坚持不懈、欣欣向往的成功渴望,多少则是出自于一种极为隐微深藏的报复心理。
一个练了十年剑艺的江湖高手,最后报复的对象竟然是当初深爱过的对方,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不免让人不寒而栗。也许他在勤学苦练的这十年里剑艺已经练到了至高境界,但他的心是不会宁静平复下来的,因为仇恨的火焰始终折磨着他的内心。
因爱生恨那些被抛弃而心理没有一丝怨望的人可以去做“情圣”。有一时的伤心、埋怨甚至愤愤不平可以理解,可如果将这种情绪带在身上,一直伴随我们接下来要走的路,并且让它换了包装使我们分不清是理想事业还是复仇计划,这在可能伤害当初爱过的人时,无形中作为包袱也在伤害着自己。这样的阴暗情绪使人们的心灵发生扭曲蜕变,对世界充满敌意,把可以用在正面作为上的力量投注到相反的方向。那些企图将得不到的爱化为恨意的人,为了平衡心理落差而作出的种种不当举动,终有一天会让自己再次失去寻得幸福的可能。
爱恨交杂“爱与恨,可以生成与毁灭一个世界”,它们影响着我们对待世界的感情态度和行为方向。如果不爱了,最好的办法是也不要恨,这只不过是以彼此相安而避免了玉石俱焚的悲惨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