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明明不对,一意孤行的话后果会很严重,可是不管你怎么劝,他就是不听;你要再说,他就“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古往今来,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上演过多少次了。
同一件事情,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后果,却并不多见。还别说,历史上真有这么一桩事儿,那就是“假途灭虢”。
话说,晋献公想吞并南面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灭掉虢国以后,再灭虞国。
不过,虢国和虞国虽然是小国,高人还是有的,识破了晋国的诡计,分别向各自的国君进行了劝谏。当然这两位国君肯定是不会听的了,要是听了,今天就不会有“假途灭虢”这个成语了!
在劝谏不成的情况下,这三位大夫是怎么做的?各自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识破晋国计谋的虢国大夫,叫舟之侨。晋国送美女给虢公,舟之侨就提醒虢公:“这是晋国在钓鱼,想灭咱们虢国,美女您可不能要”。美色当前,虢公怎么可能不要?过了一段时间,舟之侨再次进谏,虢公就很不开森,把舟之侨贬出国都,去守下阳关。后来下阳关被晋国攻破,舟之侨不敢回虢国,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把虢公惹恼了,回去就是个死呀!没办法,只好投降了晋国,谁让他名字里有个“侨”字呢,结果真成了“旅晋虢侨”(套用“旅美华侨”的说法,哈哈)。
识破晋国计谋的虞国大夫,叫宫之奇。他劝谏虞公的内容给我们留下了另外一个成语----唇亡齿寒。虞公贪图晋国的厚礼重宝,自然不会听他的,用四个字把宫之奇怼回去了,“忽预吾事”,就是“我的事儿,不要你管”。很耳熟对不对?如果你是宫之奇,你会怎么做?是继续劝谏吗?那就对不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奇”字了。伦家宫之奇不跟你这种昏君玩了!直接带上全族人,驾车离开了虞国。去哪里了?不知道,“不言所之”,跟谁都没讲。
虞国还有个大夫,叫百里奚。嗯,你没看错,就是后来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当年虞公对他有知遇之恩。宫之奇劝谏虞公的时候,百里奚就站在宫之奇旁边。虞公不听,宫之奇还想继续说,百里奚就扯了扯他的衣袖,让他别说了。后来宫之奇带着全族人离开虞国的时候,还动员百里奚跟他一起走。百里奚要报恩就没走,一直陪伴着虞公,看他受晋国的虐,直到被晋国虐死。虞国被灭掉以后,百里奚就逃回楚国,给人喂牛去了。
你看,舟之侨、宫之奇、百里奚三个人,在国君明显不对的时候,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舟之侨是一劝再劝,把虢公惹恼了,君臣感情破裂了,最后只能降晋;
宫之奇呢,只劝一次,你不听是吧?那就懒得理你了,我走先;
百里奚是连劝都不劝,因为他知道,明珠暗投,多说无益,不过因为他要报恩,只好留下。
他们三个人,一降,一走,一留。
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