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022ab61e9083f305.jpg)
【评析】“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原文】11·17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3)益:增加。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3aff1ca8a77483c3.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f717ffcec75379c9.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2c36777e23a7176f.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ffae2dfc5d25dcd8.jpeg)
【译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评析】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原文】11·18 柴(1)也愚(2),参也鲁(3),师也辟(4),由也喭(5)。
【注释】(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2)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3)鲁:迟钝。(4)辟:音pì,偏,偏激,邪。(5)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评析】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82627db5e5070da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