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窝在沙发上翻朋友圈看段子,无意中被一位同学的消息打断了思路。
“你知道吗!咱们学校有个高三学长自杀了!”
我“腾”地一下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
这所闻名全区的重点高中,无数家长绞尽一切脑汁想让孩子挤进去的学校,我们心中最美的青春学园。
终于,出现了第一位自杀的学生吗?
我坐在沙发上,沉默地盯着那条消息,心里面五味杂陈。
我有一位朋友,我是因为母亲那句“人家期末数学可是考了99分!”才认识她的。她是个沉稳而庄重的姑娘,安静的气质和友善的性格让每一个人都愿意认识她,小学、初中、再到高中从未掉出过年级前二十名的成绩让每一个人都期待着能与她做同学。
注意!我说的是“做同学”,而不是“交朋友”!
为什么?
也许你会疑惑——她的性格那么温和,待人那么礼貌,成绩那么傲人......
对,没错,这都是她闪闪发光的优点。但是,她的个性在哪里?
我每次同她聊天,寻找话题的人永远是我,她永远沉默地坐在一旁,等着附和我的一句句话。
如果是这样,我们至少还聊得起来。但事实呢?
新晋音乐?——她不喜欢,社会热点?——她不了解,动漫人物?——她从不关注,无名小诗?——她只读要考的名著......
我和她还能聊些什么呢?
只剩最后一个选项了。这是我最抵触的选项,却是她最感兴趣的选项——
学习与成绩。
今天作业多不多?晚上打算复习哪几科?数学考试谁又得了满分?政治知识点谁背得滚瓜烂熟?月考排名谁最高?......
这次是她滔滔不绝地讲着,轮到我应声附和。
有时我想:她的生活,难道,只有学习?
每次在教室里看到她,她都在埋头奋笔疾书。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从不见她感兴趣。寒假我约她坐地铁到牙科门诊体验体验医生的工作,她的母亲——那位从她记事起就一直念叨着“清华北大”“奖学金”“不能掉出班级前三”的强势女人,以“路程太远,耽误预习”为理由一口回绝了我的邀请。她学钢琴是为了可以加分,拼命地做志愿是为了加分,参加各种竞赛也是为了加分......无一例外,全都是为了分!分!分!
我不喜欢到楼下的x班上课——他们班的气氛太压抑,课件听不见欢声笑语,只能看见一群人把头埋进书本里,做着一道又一道物理题。外国的朋友到校交流,他们没有一位愿意接待,美术课上的优美曲线在他们眼中变成了函数公式,朦胧的诗歌在他们眼中变成了无聊又难懂的一句句病语......
他们的生活只剩下了学习。
从小到大,他们的脑海里只留下了一片的灰,只剩下了分数!考试!排名!
我为他们感到惋惜。
他们为什么变成这般,这是中国教育的问题。
中国式教育,往往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本质。舍本而逐末,舍去了对孩子品德与修养的培养,反而去追逐那些虚有的分数,排名......
我听到过无数次父母攀比谁家的孩子成绩好、分数高,却很少听到有父母夸奖哪家孩子帮住环卫工人扶起倒下的簸箕、搀扶年迈的老人走过马路......
这些现象中国还有太多太多。
我不喜欢批评,但自杀一事真的让我大吃一惊。那位学长,因为眼前的苟且,而永远失去了远方的田野。
我喜欢拉小提琴——不是为了加分,喜欢写诗——这与考场作文无关。
母亲总怪我浪费时间,做那些无用功。拉琴谁愿意听?写那些乱七八糟的文章谁愿意看?
我不想和她争执。但我不会放弃,因为我愿意。
我也会一直一直地写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