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读书笔记
【社会思潮】前三十年对个人主义的批判—《论个人主义思潮》摘记(7

【社会思潮】前三十年对个人主义的批判—《论个人主义思潮》摘记(7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9-26 08:49 被阅读19次
书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个人主义,官方一直是严格批判的。对于个人主义的批判有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对象和特点。

1、对民主个人主义的批判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个人主义思想在知识阶层中有相当的影响,特别是经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适、张东荪、张奚若、储安平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讨论之后,知识阶层出现了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抗战胜利后,民主社会主义者为推行他们的理想作了很多努力。储安平创办《观察》杂志是一个尝试。

1949年解放前夕,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同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以及艾奇逊国务卿给杜鲁门总统的信。艾奇逊大谈寄希望于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进行“和平演变”,这些民主个人主义者将在中共第三、第四代人身上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理想。

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回应艾奇逊的这一挑战,以新华社的名义连续发表 6篇社论,对民主个人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毛泽东亲自撰写了5篇重量级的文章,即《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1950 年,中共和毛泽东号召知识分子及广大干部学习社会发展史与历史唯物论。在这一指示下,对历史唯物论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同时,全社会也展开了《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学习。

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

2、对党内个人主义的批判

“三反”、“五反”及“高、饶事件”后,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增强党的团结和战斗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一个重点。

1954 年 2月,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指出:“党的团结的重要保证之一是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原则,因此必须坚决反对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作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反对不适当地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作用,反对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

刘少奇作大会报告指出,只要党内出现了个人主义的骄傲的人们,只要这种人的个人主义情绪不受到党的坚决的制止,他就会一步一步地在党内计较地位,争权夺利,拉拉扯扯,发展小集团活动,直至走上帮助敌人来破坏党分裂党的罪恶道路。

周恩来发表了《增强党的团结,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重要讲话。同月25日,周恩来在关于高岗问题的座谈会上指出,从高岗的事件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一切骄傲情绪、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宗派情绪、小团体习气、分散主义、地方主义、本位主义都应受到批判。高岗所散布的“军党论”的荒谬思想必须肃清。个人主义野心家必须防止。

3、在全社会批判个人主义

20世纪50 年代中后期,在对在对知识分子的民主个人主义和党内的个人主义进行批判之后,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又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展开,其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是I批判的重点之一。随着整风运动及反右运动的开展和全民社会主义教育的推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批判也逐渐在全社会展开。

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运动始于1954 年。1955 年 3月,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

1956 年,我国在经济上开始推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同年,  “匈牙利事件”爆发。

1957年 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表题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修改后于6月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4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在整风运动中,群众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是正确的、有益的,但也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借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必然引起党的高度警觉。

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随之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

8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全体 1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

进入 1958 年,在兴无灭资和又红又专运动的推动下,特别是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搞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社论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成为宣传舆论战线的重中之重。

关于什么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个人主义就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要求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要求牺牲集体利益去满足个人利益。一句话,就是自私自利的个人第一主义。它的最突出表现就是一心追求名利,追求个人的荣誉、地位、物质享受;如果追求不到或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就消极厌世。”(《批判个人主义》,第1 页)

关于个人主义的实质和根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个人主义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形成为最顽强的东西。”

关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有人概括为: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金钱关系,一心只想钱;崇拜个人的名誉地位;好流芳千古;人生无大志,得过且过;消极、颓废,不安心工作;这山望见那山高;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抬高自己,打击别人;自私自利;自高自大,个人英雄;疑神疑鬼,患得患失。

关于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当时的基本认识是,知识分子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最为严重,这是由其阶层特点所决定的。

有人强调,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思想最根本的东西,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主要特征,并以知识分子的特点分析得出个人主义的六大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私”,追求名利,个人名利高于一切;第二个特征就是“骄”,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第三个特征是“娇”,经不起锻炼,受不起委曲;第四个特征就是“假”,由于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又要掩盖个人主义的丑恶本质,就不能不虚假;第五个特征就是“偏”,有蒙蔽必有所偏,为私利所蒙蔽,就不能全面地公正看问题,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第六个特征就是“空”,知识分子看不起群众,轻视实践,所以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关于个人主义的危害,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流观点是:作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个人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已经没有一点革命性,而只有反动性了。”

为了彻底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当时还广泛开展了关于个人主义有没有积极作用等问题的辩论。最著名的一次讨论是由《北京日报》推出的主题为“个人主义有没有积极作用”的讨论。这次讨论的靶子文章是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刘仲凡的《个人主义也是前进的动力》。这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少数人的赞同。但大多数回应文章对《个人主义也是前进的动力》一文作出了尖锐的批判。

关于如何克服个人主义,当时主要的观点是提倡思想斗争和兴无灭资,《中国青年》杂志还举办过以“个人主义为什么老是克服不了”为主题的思想讨论。

4、“拔白旗、插红旗” 运动到“斗私批修”

反右派斗争之后,从1958 年初开始,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1958 年下半年开始的在农村中普遍开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要充分发扬“拔白旗、插红旗”的共产主义风格,应该把一切白旗以至灰旗统统拔掉,把红旗普遍插起来,彻底批判“部分富裕农民残余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大破右倾保守思想,使“观潮派”和“秋后算账派”在思想上彻底破产,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更加深入人心。

凡是被认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和具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人都是“拔白旗”的对象。这种简单粗暴的拔白旗、插红旗“的做法因其显见的偏颇不久便得到制止。

20世纪60 年代初开始,“反修防修”成为思想领域的另一个焦点,并且逐渐与“私”相联系,认为“修”的根源在于“私”。到“文化大革命”,人们普遍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就是“私”,“私”了就要“修”;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政治运动“反修防修”,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人的革命热情,自觉牺牲个人利益而为多数人谋福利,使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种观念不断强化发展,最终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影响人民积极性发挥的最大原因,就是私心,只要解决了私心,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抓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干部群众就有积极性,工作就上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思潮】前三十年对个人主义的批判—《论个人主义思潮》摘记(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td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