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25 星期一 多云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历史上有“上元节”的叫法,也有“灯节”的叫法。人们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我想再怎样热闹的元宵节,也抵不上我记忆最深那儿时的元宵节!
记得儿时对元宵节的期盼并不亚于对新年的期盼,因为在这天晚上,每个村里的孩子们都要举行“说毛狗”的活动。
“毛狗”到底是什么?我们也不太清楚,只是从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得知,它是一种很厉害的野兽,有些像狼。奶奶说它眼放绿光,身形如狗,来去成群,凶残无比,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村里祸害牲畜。
有一年,那“毛狗”不知为何突然胆大起来,每当太阳落山时,它们就成群结队的跑到山下,明目张胆地吃畜咬人。后来不知道是谁想了个办法,用火把驱赶它们,村子才得已安宁。
从此,人们在每年的元宵节那天,天一黑,各村的孩子们就开始了说“毛狗”的活动。
每年元宵节那天,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早早起床,找家里用旧的扫帚头,砍竹丝,偷稻草(那时的整稻草要喂牛,碎稻草要垫猪窝),割茅草……
旧扫帚头是最好的,不用费事,倒过来举着,它就是一个火把,到时在上面塞一把稻草,一点就着了。
没有找到旧扫帚,我们找来几根旧竹竿,央求家里的大人们到竹林里砍些竹丝,绑在竹竿的一头,做成火把的样子。大人们烦不过就依着我们,每人做一个火把,喜滋滋地放在屋檐下等待天黑。
自己说“毛狗”的火把做好了,我们就跑出去看看自己伙伴们的火把准备好了没有。那时,无论是六七岁的孩童,还是十八岁青年,大家都爱“说毛狗”的活动,所以没有不想办法准备火把的。
我们好不容易等到太阳落山,奶奶站在门口提高嗓门喊“小丽、青儿,强子……回来吃汤圆啰!”
每年元宵节的晚上,奶奶都会包很多汤圆,虽然汤圆馅没什么花样,清一色的糖心,但那汤圆个个都大,比乒乓球还大,我每次最多只能吃三个。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奶奶把汤圆包那么大是有原因的。
我家屋前有户人家,他们和奶奶同姓,奶奶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待,每年这天奶奶都会把煮好的汤圆端些过去。端的时候她总爱说:“就几个汤圆,让你们应应节!”
回到家,奶奶把汤圆盛好,爷爷、奶奶、爸妈、小爹小妈、兄弟姊妹围坐在桌子前正准备吃,爷爷开始唠叨:“这汤圆叫元宵,也叫‘定心丸’,意思是:这年已经过了,要让那颗吃、喝、玩、乐的心收一收,安定下来,你们该上学的上学去,你爸该上班的上班去,我们该忙农活的忙农活,一切要回归到以前的生活中去。你们今晚吃了这‘定心丸’,可不能再想过年的事了。”
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一边“嗯”着,一边匆匆忙忙吃汤圆。吃完后,用手抹一把嘴,各自背着火把就往外跑。因为我们住前村,所以到村口去找说“毛狗”的伙伴们。后村的伙伴们就负责村后挨山的马路,他们沿着山边的马路说“毛狗”。
看到火把不多,几个胆大的男孩子,悄悄溜到稻场上扯一梱稻草拖着就跑,一口气跑到村前的河边,藏在河埂坳里,又返回来拿火把。
来了十多个人时,我们就点燃手中的把子,排成队,举着火把,一边跑一边喊“说毛狗呀!说毛狗!说毛狗呀!说毛狗。”远远看着这些燃烧的火把,真像一条巨大的火龙,由村口游向河边。
大部队浩浩荡荡地来到河边,有的手中的火把已烧的不剩多少,有的竹丝已从竹竿上掉了下来,还有的烧着烧着就灭了。这时大伙儿就把掉下来的竹丝堆在地上,再把那偷来的稻草拿一半放到一起烧。
另一半稻草绑在没有烧完的竹竿上,再当火把。大伙儿围着火堆,像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一样,一边跳一边喊“说毛狗呀!说毛狗”。在大火的烘烤下,一张张红通通的脸无比开心,笑声、尖叫声响彻河岸。
如果在说“毛狗”的过程中,看到邻村的孩子往我们村里跑,大家就会不高兴,因为他们把“毛狗”赶到了我们村。大一点的男孩子们就会想办法,多弄些稻草或茅草之内的燃料,扎成火把,举着往他们村跑,把“毛狗”说到他们村去。
到最后,所有的火把都烧完了,那些男孩子就会把田埂上的茅草、刺丛点燃,驱赶“毛狗”,让“毛狗”不敢靠近我们的田间地头、村前村后。
说完“毛狗”,回到村里,家家户户都亮着灯,因为正月十五不但是元宵节,还是灯节,所以就有这天晚上亮灯的习俗。
我们兄弟姊妹几个走进家门,奶奶就端来炒蚕豆、炒包谷(玉米用沙烫的那种,开花的少,铁子的多),让我们吃,说是嚼ge zao(一直不懂嚼ge zao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那时人们的身上、衣服里爱长虱子,很难清出,有些人还为此丧命。奶奶让我们吃蚕豆、包谷,就是期盼我们不受虱子叮咬,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那时大家吃的糖少,个个牙齿好,我们边吃边听爷爷讲故事。
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庆祝元宵节,都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儿时的元宵节是快乐的,难忘的!
2019.2.19晚
(社群第36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