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年前,这本名为《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就在我的书架上。
大约一周前,我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它。
距离我们百年的阿德勒,却留下了这么先进的思想,不得不说他的确是牛人。
这本书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来写的,一位哲人和一位遇到困顿的青年人的对话,读来轻松,易懂,同时有情节不乏味。
书中珍宝太多,拾得一二。
❤️【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
书中的哲人说: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并不等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
我们往往在生活中抱怨责怪其他人。或许孩子和你意见相左;或许你认为老公不该一直打游戏,或许你抱怨父母管的太多.....
归结起来,就是这些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那么,我们的要求,我们的标准,就是唯一正确的吗?
当我们过的不快乐时,我们就开始抱怨这个世界,怎么一切都变了,到处都是不公,到处都是不可理喻,到处都是伤害。我们好像被困在一潭烂里无法自拔。
可事实是什么呢?世界真的就是这样的吗?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我们看到的世界昏暗,也许是因为我们戴着墨镜,所以当我们觉得世界昏暗时,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抱怨世界的昏暗,
这个墨镜,就是我们旧有的思维方法、情绪模式,沟通模式,等等。
也许当我们摘掉墨镜时会觉得刺眼,或许我们会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又会想念墨镜,可是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改变的勇气,就可以随时摘下它,而不是被墨镜控制。
也许孩子和你的意见相左会让你觉得欣喜;也许老公的打游戏在你看来根本不是问题了;也许从父母的唠叨中你也能看到爱了。
所以,你看的一切并非是真理,只是你的主观世界而已。
读书杂记——我读《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
哲人说:一切人际关系矛盾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什么是人生课题?在我的理解里,就是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事,那我的人生课题就是我生命中的事,别人的课题就是别人生命中的事。
何谓课题分离?我认为课题分离,即为界限。
没错,就是界限。
那到底什么是界限,怎么区分这是谁的课题呢?
有一个很重要的指针:行为的后果由谁承担?
当孩子不写作业时,我们着急上火,甚至出离愤怒,可细想想,这是谁的事呢?不写作业所发生的后果,是由谁承担呢?家长吗?显然不是。
老公打游戏,会有什么后果?可能会累,会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会影响生活工作,这些后果由谁承担呢?难道是妻子吗?显然也不是。
有人会出来反驳了:不对啊,孩子没完成作业的后果需要家长承担啊,老师会找家长谈话啊;老公熬夜打游戏,后果也需要我承担啊,他累了就不能干家务,不能送孩子,没有精神陪孩子......
可是,这是真的吗?
孩子的作业写不完,我们真的需要承担后果吗?还是说,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伸出了不该伸的手,我们强行介入了孩子的生活?
我想起了在女儿舞蹈班看到的事情。
女儿马上五岁,舞蹈班的孩子年龄基本在4-6岁之间,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过多干预,自己穿衣吃饭洗脸刷牙,通常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可是我在舞蹈班看到的情景是:全班大概二十多个孩子,每一次上课下课,换衣服的时候,除我女儿一个人是自己穿脱整理以外,大多数孩子几乎都由家长在帮忙或者直接操作。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妈妈一边给不怎么配合的孩子穿衣服一边不满的说:你看人家,都是自己穿,本来你也应该自己穿的,我都帮你穿了,你还不配合......
我看到的是,孩子依然不配合。
我们经常以爱之名去干涉孩子的人生,其实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小的时候,放权给TA,父母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善后,所以很多父母就自己代劳了,于是,孩子的成长机会被剥夺了。
可是孩子不会永远都是小宝宝,TA会长大,当TA在包办替代中长大,就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很多原本自然而然就有的能力,TA没有,于是大人开始抱怨了:都这么大了,还要我给你穿衣洗脸刷牙,你看人家张三李四王麻子......
于是,孩子在本该发展出技能和养成自信的年龄,被剥夺了成长机会,在本该体会到我能行我可以的年龄,却形成了“我不行,还拖累父母”的信念,自卑感、内疚感,就这样产生,伴随TA的一生。
而父母还觉得不忿,为什么我付出这么多,还遭到如此抱怨!
再来说回老公打游戏,所谓的他打游戏会影响到陪孩子,接孩子等等,只是他无法达到我们所认定的标准而已。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夫妻相处时,就是这样混淆了彼此的人生课题。
同时,我们也不曾明白自己的人生课题,不曾守住自己的界限,所以我们也允许旁人干涉着我们。
界限,从来就不在我们的字典里。
想要关系和谐,就要学会分离人生课题。我想这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读书杂记——我读《被讨厌的勇气》❤️【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
阿德勒说:人的一生都在追寻两样东西,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是什么?就是我属于这里,我们在一起。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在家庭里找寻归属感,他会根据家庭的结构,兄弟姐妹的不同状况,来决定用何种方式获得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活态度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也就是我们处事的方法、模式,关于获得归属感的信念等等。(大约五岁前,这些基本就形成了)
我们在每一个群体内,也需要归属感,这是生命的需要,正常的渴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用不恰当的方式在要归属感。
比如在家里,我们用向父母要归属感的方式去跟老公要归属感,于是错位产生。
在公司里,我们用在家庭里的模式去跟团队要归属感,于是,系统法则错乱。家和组织,怎可用一样的方式去处理关系?
还有的时候,我们抱怨这个群体为何排斥我?此刻,我们可能需要觉察,在这个群体里,我为大家创造了什么价值?我付出了什么?
因为,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它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手去获得。
读书杂记——我读《被讨厌的勇气》❤️【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什么是价值?
当我们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我对团体有用,就能体会到深深的价值感。
这和“别人认为我有用”是完全不同的。
当别人认为我有用我才觉得自己有价值,这是靠别人的认可才会觉得自己存在。
而当我自己认为“我能够为他人做出贡献”时,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也许有人会问:照这么说,对别人有用才能体会到价值,对别人没用就没有价值,那小婴儿和瘫痪在床的老人,或者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岂不是连活着的价值也没有了?
我想我们在探讨这个疑惑之前,需要先探讨另外一个东西---我们是用什么标准去探讨一个人的价值的呢?
我们会说一个小婴儿对别人没有用,是因为TA完全无行为能力;我们会说一个瘫痪的老人对别人没有用,是因为他不但无法干活还需要人照顾。
这一切,都是用“行为”标准去看待一个人的价值。
而阿德勒认为:我们要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一个人的价值。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因为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他的价值,而是对他存在的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视TA为珍宝,不是因为TA做了什么,而仅仅因为TA的存在。
假若那个卧床不起的是是我们的亲人,哪怕他什么也做不了,我们也会说:谢天谢地,只要你活着就好,只要你在就好。
而对我们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来说,我们也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作为妈妈,我们最能体会孩子在我们的身体里孕育成长的惊喜,最能体会她呱呱坠地时我们的幸福,最能体会只要看着她就拥有了全世界的美好。
可是,是什么样的改变,让一个原本像珍宝一样的孩子,慢慢在我们眼里失去了光泽,甚至变为一块石头。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在大脑里虚构了一个完美孩子的形象,然后再拿现实的孩子去和完美的孩子对比,一项一项的像做减法一样,去评价一个孩子。
这世上,哪有那样的孩子?既知书达理,又活泼明朗;通琴棋书画,精兵弓骑射;好游泳登山,喜舞蹈画画;小时候听话可人,长大了高大富有......
于是,我们的孩子,就这样败给了父母脑中的“完美孩子”,因为她的行为永远也无法达到这些标准。
孩子存在的本身,就值得我们喜悦和心存感激,无论孩子做到哪个程度,那都是她自己,我们无需去比较,去评判,她就是她,不是任何的别人,她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总要有人开始这么做,总要有人试着去打破固有的模式和信念,无论别人如何做,这一切都可以从我们自己开始。
不是吗?
读书杂记——我读《被讨厌的勇气》❤️【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刹那】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一种可怕的信念:向着目标前进!
人生如险峰,只要肯攀登!
好像在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历尽困苦,只为最终那一个等峰的目标。
可是那个目标到底是何时?
等到那个顶峰以后还要去哪里?
又假如,我们在攀登人生这个山峰时中途生病或者出了意外,无法到到达顶峰,那么我们的人生在此刻又是什么呢?
失败了吗?
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作了一条“线”,从出生那一刻起便开始画线,然后曲曲折折到达终点——“死亡“。
而阿德勒认为,不要把人生理解成一条线,人生是点的连续。
如果用放大镜去看粉笔画的实线,我们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点。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是的,人生就是由“现在”这个点构成的一连串刹那,我们所拥有的,只有此刻。
可我们通常痛苦纠结于过去的失误,未来的迷茫,可过去和未来,在时间的长河里,根本不存在。
你还在规划着孩子的未来吗?你还在懊恼着以前的失去吗?你还在担心今天这样做或者不这样做明天会如何吗?
我们的人生,唯有当下。
读书杂记——我读《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没有人会觉得被人讨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可是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却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当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别人的人生课题进行分离,也许会面临被指责,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当我们要长大要挣脱,会被说不孝顺,不懂事,辜负父母。
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就需要做出选择,承担后果,可是我们会担心我们为自己做主以后,我们离开原本的舒适区,还有人支持我吗?他们还爱我吗?原来的那些人会怎么看我?
我们担心不被人喜欢,于是去讨好,去妥协,去寻求认可,去找寻支持……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是一种为他人儿活的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尤其当我们的生活圈子很小,所归属的团体很少的时候,我们更加在乎这个小圈子小团体内他人的想法,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可事实上,有更加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探索,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更大的共同体。
当我们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一旦在这里无所归属,那么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圈子里,通常是家庭,甚至躲在家里不愿出去,家庭矛盾便应运而生。我想,自闭症在这样的状况下,也更容易产生。
那些在学校里受到暴力的孩子,受到排挤的孩子,如果能够意识到,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就不会去自杀,不会走投无路,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联系的共同体,终归也就是那种程度的联系罢了。
当我们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某一个小团体小圈子之内所受的苦,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
只要跳出那个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困住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
读书杂记——我读《被讨厌的勇气》【后记】
计划写这篇读书心得已经几天了,机缘巧合,恰逢知园老师的“知了”读书会开始招募成员,于是这篇读书心得就顺应时势,成为了我交给知园老师的作业。
但丝毫,也没有写作业的压力,而是又如滔滔江水,写了几千字。
当写到最后,我们要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时,我的心里涌起了对自己的感动,对老师的感谢,对生命的感恩。
我的生命,因为遇到了这些良师,因为我自己的突破,有了新的可能,我不再局限于原来的思维,原来的模式。
我看到,原来人生还可以是这样的一番模样。
(雨奇--2016/3/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