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抓阄,抓的是书!”妈妈谈起抓阄话题时,总少不了笑着对我说上这样一句。
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的东西多了后,我会像一头牛一样,“反刍”着过往岁月在我记忆中留下的每一个细节与传说。抓阄,就是其中一个。
相传,抓阄源自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后,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发愁其余各子结交权臣,争夺嗣位。一个叫景养的平民献计:除了皇子,还要看皇孙们的品德才学。于是,孙权择吉日,让皇孙们在一个盛满珠贝、象牙、犀角、翡翠、简册、绶带等物的盘子里随意抓取。最后,只有孙和的儿子孙皓一手抓过竹简与绶带。孙权见之大喜,遂立孙和为太子。
这是抓阄最早的由来和传说。后面,这习俗也流传到了民间。其中,抓阄的流程是差不多的,有区别的在于抓阄之物的设置。相比于皇室抓阄之物的贵气,市井人家就显得更接地气,所摆的抓阄之物都是日常的物件。没有所谓的象牙,翡翠,珠贝,取而代之的是鸡鸭蛋,算盘(计算器),称,人民币,笔,书本…其中,书本可以说是古代“简册”的演化,可见读书与求知,从古至今都是很受重视的。
此外,传说里的抓阄的时间是通过“择吉日”来定,而流传开来后,抓阄时间的确定就更具体了,通常在孩子满一周岁的时候。
在农村地区,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满月”、“满四个月”还有“满一周岁”,这三个时间节点是最隆重庆贺的,如果是男孩子,就更是如此。抓阄的时间,就在这之中。足见,“满周岁”这个时间点,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
正式抓阄的时候,场面是很隆重的。正常情况下,父母会先铺一块红毯,也有比较简便的,直接把孩子抱在红色方桌(农村里也叫“八仙桌”)上,然后在红毯或者桌面上放上抓阄之物,让孩子自己去抓取。
这时候,围观的父母和其他长辈,都会面露微笑,满脸期待,迫切想知道什么会被小孩子一把抓在手里。当然,我对属于我自己的抓阄是没有记忆的。我记得的是我侄儿的抓阄场景。
侄儿的周岁抓阄,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我的爸妈和哥嫂,同样也是满目的期待,满脸的微笑的。最后,我侄儿眼睛一定,一把就把一支“笔”捏在了手里。看到这,欢呼声响了起来,大拇指竖了起来,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高兴的温度。在他们的心里,抓到“书”或者“笔”,都会被认为是读书的料。
会有这样的认为,在于人们的心中自有一套一一对应的阐释。抓到“书”或“笔”是学习好,会读书;抓到算盘,是会做生意;抓到钱,会过着富裕的生活;抓到称或者印章,是可以做法官或当大官…如此等等,古老的民俗,总有一套有意思的解释。
小时候,我也挺相信这一套。后面,我就有点存疑了。寻思着,这抓阄的解释,和烧香拜佛的祈愿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寄寓。很多人,会说这寄寓真准,有些时候貌似灵验了,如愿了。然而,真正背后起作用的,或许不是神灵真的显灵,也不是抓阄真如神启,而是这个过程中有着心理层面的正向的安慰,暗示与激励。而这,让我们不断对标,往好的去看,往好的去想,去发展,去尝试,渐渐的看出了希望,又从希望中看到了坚持下去的某种坚定。
当然,抓阄或许也有某种幼儿心理志趣的流露,这也不是容易说得清楚的。但,存在的自有合理之处。抓阄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自有它绵延长久的魅力。
“你抓阄,抓的是书”!这句话,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我也确实爱看书,爱藏书。在书里,我恍若进入另一个平行的时空,感悟着不一样的喜怒和悲喜。而这,若要给它一个追溯,那就是始于廿多年前抓阄上的一幕。
由此,我以为,抓阄总带有一层温和的面纱,一抹神秘的色彩。抓阄不一定可以预见出未来的人生,但未来的人生也许隐隐地发端和伏笔于抓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