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泰国一《高中男生疑因被同学嘲笑太胖,在学校跳楼身亡》的一则新闻被刷屏。
8月10日下午,在泰国的某中学里发生了一起学生跳楼事件,一名17岁高三男生从教学楼的5楼往下跳,随后,已经摔成重伤的该男生迅速送往医院抢救,但最终于当天晚上不治身亡。
经初步调查判断,跳楼的原因可能是死者不堪忍受同学的嘲笑,死者的同学透露“他因长得胖,经常被同学嘲笑和捉弄,所以他对此事感到烦恼,甚至是痛苦。”而最终选择跳楼的方式来解脱。
偶尔也和女儿在闲聊中谈到他们班上,某某女同学被孤立,或某某男生被同学欺负。而这些被孤立,被边缘化的孩孑大多数有这几种:
一、胆小的孩子、二、内向而又不合群的孩子,三、爱做小动作的孩子,四、爱哭的孩子,五、爰打小报告的孩子,六、多动,不讨老师喜欢的孩子。七、家长爱插手孩子问题,而让孩子更显无能的孩子,八、弱智,或有点缺陷的孩子。
做为父母,如何帮肋孩子脱离在学校或班级被孤立,被边缘化的处境。在我看来,首先让孩子增长知识,知识多了,智力高了,你的优秀会被你的同学佩服,自然就不会有人欺负你。
其二,孩孑与人打架,发生争执也是很平常的事,不要因此老觉得自已的孩子被人欺负,而动辄去找家长算帐或直接训斥别的孩子,那样你的孩子会更被人看不起。
其三,试着引导自已的孩子,看问题出在那里,有没有办法解决。
家长们都觉得自己最了解,最关心孩子,也最有能力帮助孩子,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朋友,而不是向导。
此外,家长们一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在学校有没有朋友,受不受欢迎,开不开心,则很少关心。
事实上 ,青春期的孩子最怕被同学和朋友孤立,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真正理解孩子的行为,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又动荡又矛盾,既有成年人的特点,又稚气未脱,迫切需要确定自我,寻求新的“认同”。
同龄伙伴好像是一个暂时性的替代“哺乳室”,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苦难时期。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有关系密切的朋友,能够一同分享内心的情感,一起分担成长中的烦恼和酸甜苦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层需要,同伴群体至少可以满足其中三项内容:第一是安全感的需要;第二是社交和情感的需要;第三是归属感及尊重的需要。
国内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普遍工作较忙,孤独感很强烈。他们没有机会体会到手足之情,同伴之间的友爱之情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
而青少年之间总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比如流行的语言、服饰、爱好,还有共同喜欢的明星……大人看起来孩子无非是想标新立异,“耍酷”,但对孩子来说,这些都能给他们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
尊重和归属感是人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同,同伴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很容易做到尊重。
大家都处在相同的压力下,更能互相理解,互相安慰,所以有时候同伴间的三言两语就能胜过家长长篇大论。
也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拥有关系非常好的益友,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
网友评论
分析的挺透彻,赞一个
青春期的孩子拥有关系非常好的益友,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