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俗之隔,在深浅之间
高一(23)班 陈绘笾
常言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深思远虑,方能落子无悔。我们常仰望高台之高,而忘却地基之实;常感叹树木之峻,而略过树根之深;常赞美妙手之精,而忽视本手之作用;常唏嘘俗手之蔽,却从不追根溯源去反思。其实,妙俗之隔,就在深浅之间。
我们知道,在围棋中,本手是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也是初学者学棋的必由之路。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初学者却忽视了本手,热衷于学习妙手。但若没有对本手的深刻理解,哪里会有妙手的出人意料呢?若只是粗略地理解本手的作用,一味地追寻所谓的妙手,这种行为,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俗”呢?
假使我们认知事物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深入地理解,那么我们眼中的事物又会如何?就拿下围棋来说,初学者为了风头无限的神来之手而苦练妙手,棋风诡谲,而后在棋场中,遇到的全是所谓的“妙手”,此时,这所谓的“精妙之棋”光彩还依旧吗?到了这时,往日里被忽略轻视的“本手”在不正之棋风中就显得格外出挑。这都是因为没有深入地理解本手的含义,浮于表面,最终也如水中浮萍,留不下一丝痕迹。
那么,怎样才叫做深入地理解呢?落一万次棋子,悟出一招妙手,这种在长期的、本原的训练中悟出的精妙之理,方能说得上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是荀子所理解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荡涤俗气,方能换得“妙手偶得”的精妙。
如果不理解,不探求事物的本质,不深切地去体味“本手”,那么”妙”与“俗”便没有太大的区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言得之。马克思写出了巨著《资本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便出于他不懈地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理解,而非浅薄的附和,妙与俗的区别,深与浅的沟壑,终使他站在光辉的顶点,而那些不知思考一味唱赞美诗的俗人,终究与妙区别开来。对事物深浅的理解,致使两个不同的结局。
树之所以高峻,并非一夕揠苗所致,而是因为其树根扎地之深。茅草之所以轻飘,并非是上天厌恶,而是因为其根系的短浅。高树或是茅草,妙手或是俗手,其中的分别,往往就在于对生命、对事物理解的深浅之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