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困难可以迎难而上,有的人会选择逃避?在认知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
我们每天面对各种挑战,求学、工作、恋爱、婚姻、育儿、养老,那一项都是挑战。
认识习得性无助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电击狗的著名实验。
将参与实验的狗分成三组。第一组狗用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的电击,狗可以用鼻子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于是这一组狗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让电击停止。
第二组的狗也被同样的背带绑住,也受到同样的电击,但是在实验中他们无法让电击停止,所以它们只能忍受痛苦。
第三组是对照组,被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次将三个组的狗都逐个放进一个箱子里,让它们遭受轻微电击,看它们是不是能够逃脱。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的狗,也就是之前能够自主控制电击的狗,很快就逃掉了;第三组的狗,就是对照组的狗,之前是没有受到电击的,它们也很快学会了摆脱电击;但是第二组的狗,也就是在之前阶段没有办法控制电击的狗,它们的反应跟前两组都不一样,它们只是躺下来呜咽哭泣,没有尝试逃脱。
第二组的狗在前面的阶段无法阻止被电击,因此产生了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在第二轮实险中摧毁了它们采取行动的干劲。科学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想法,不断的在心里反复的内化,从而削弱主体对事物的掌控感。
习得性无助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影响自己,同时还会影响其他人。科学家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其他人影响的。比如,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情,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给了孩子。比如老师把成绩好坏归因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特质的话,也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无助。但如果把问题归结于暂时性因素,比如不够努力、积极性不高,自我的无助感就不会那么强烈。
根据归因的不同,分为悲观和乐观两种归因风格。当逆境来临时,如果归因于个人的原因,或是永久的原因,这就是悲观的归因风格。而如果给出的原因是暂时的,或者是外在的原因,则是乐观的归因风格。从不同的归因风格就可以看出人们应对逆境的潜台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