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号,是正面管教的第二次线上课程。我因为种种原因,直到昨天才把课听完。
第二次课程中,张老师首先和我们讨论了,家长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最后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通过张老师的理论讲解和自己的例子分享,我认识到了以前在处理孩子问题中自己不恰当的方式,其实只是赢了孩子,结果给孩子和自己带来的都是负面情绪。
比如在买玩具这件事上,虽然和孩子约定有规矩,但执行的并不好。孩子天性喜欢玩具,所以一逛超市或者玩具店,孩子忍不住就会要求买玩具。我当然很多时候就会断然拒绝。而我简单粗暴的拒绝,不仅让自己不开心,也会让孩子很委屈很伤心。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所改变,更用心更理智地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基于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都是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的理念,张老师建议我们家长邀请孩子发现他的能力,让他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为我们这个家庭做贡献的,从而让他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
接着,张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到了家务活的重要性。原来,我们可以利用家务活发展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张老师还给了七个邀请孩子做家务的小方法。
关于这一点,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话说。观点也无外乎支持和反对两种。我个人是支持孩子做家务的。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一看到我们在做什么,都会积极要求自己来做,也不管这个事情他到底能做不能做。其实,这就是张老师说的,孩子天生就有社会情怀,愿意做出贡献。
这个时候,有的家长接受了孩子的善意,并引导帮助孩子完成了这项工作。于是,孩子获得了成就感,大人也觉得孩子很贴心很能干。
有的家长也接受了孩子的请求,却把这项工作完全交给孩子,结果第一次尝试的孩子做的一团糟,家长只好返工,甚至批评打击孩子,大人孩子都很闹心。
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做不到或者没有做的必要,拒绝了孩子,结果自己倒是为孩子的主动开心,却没有发现孩子挫败的眼神。
想一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那一类?我们不同的做法最后带来的结果又是什么?
我倒是很支持孩子做家务,但有时候也会觉得他们做不好而拒绝他们。其实仔细想想,孩子的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记得有一次我们包饺子,孩子跑到厨房要求帮忙,我们就让他们擀皮,他们不满意,还要求包饺子。那天刚好时间比较充分,我们就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结果,他们包的饺子虽然皮厚馅少,但看起来还是很像一回事的。从那以后,他们就觉得自己会包饺子了,每次我们包饺子都主动来帮忙。前年大年三十,我们说要包饺子,宝贝说:“爸爸妈妈你们坐沙发上看电视等着,我们来包饺子。”虽然最后还是一家人总动员,但是那暖心的感觉一直都在提醒我多么幸福!
然后,张老师又和我们探讨了培养孩子社会情怀的相关问题。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怀就很重要了。否则,我们只能培养出一群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啃老族或者不赡养老人的人?大概和我们小时候娇惯的“小皇帝”太多不无关系!
最后,张老师提醒我们要敢于赋予孩子自主权,允许孩子去尝试,真心地相信孩子自己是有能力的,把孩子的生活还给孩子。
不过,给孩子自主权,就要让孩子承担他的选择做法带来的依然后果。当然,我们要确保这种自然后果不会让孩子处在危险之中,也不会伤害到他人。
最近虽然在学习,但是忍不住自己暴脾气的时候也不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愿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