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她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孩子想要打开卧室的门,可是由于身高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于是,这位女士连忙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了。那位老师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的,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怎样开门了!”
果然,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成人也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更何况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呢?成人应该意识到,**孩子犯错误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如果活泼好动的孩子不犯错误,才真是不正常呢。
image孩子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不讲卫生,欺负弱小,不懂得爱护公物等;
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己纠正的**,比如如何适应环境、生活、挫折等,对于这样的“错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犯。
因为,孩子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不断地改正错误,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他们会变得懒惰,不敢尝试,或依赖于父母。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不犯错就不知道什么才是错,也不会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改正错误的道理
或许,“鼓励孩子犯错”的观点会受到许多中国父母的排斥,他们会觉得这样不可理喻。其实,鼓励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孩子的“悟性”才是真正的目的。孩子的悟性都是从错误中得来的,这与“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古训如出一辙。
当然,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指违法乱纪等原则性的错误,而是孩子在求知过程中因认知能力的稚嫩导致的失败、经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弯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聪明,十全十美,希望他们永远做一个乖孩子。然而,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充满爱意的,也是错误的,自私的。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切勿以个人的喜好左右孩子的成长,应该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根本,辅助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统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孩提时代多犯一些错误,父母对此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小时候犯错是为了保证孩子在踏上社会后少犯致命的错误。
孩子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烈的,他们总是会有诸多的要求。很少有家长能满足孩子所有要求,但怎样才能艺术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正确的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从“他制”到“自制”
低龄的孩子还不能判断和评价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这时,家长就要制定一些必要的“家规”了。
起初,孩子可能只是粗略地懂得“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即使不理解为什么,但是习惯成自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规”也应赋予更多的道德意义,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要注意,规矩不能太多,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循序渐进,允许孩子犯一些小错误
自制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孩子缺乏自制力的时候,如:打坏东西、提一些过分要求等,父母应当宽容一些,粗暴行为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情绪。
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当孩子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奖励已形成的自制力
家长的奖励是孩子坚持的动力。
精神上,家长可以多赞赏孩子,“你真的长大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物质上,家长要注意奖励不要过于频繁,不能说“你今天要是能学习一个小时我就给你买件新衣服!”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制力带有表演性质,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
游戏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好方法。例如,让孩子充当哨兵的角色,跌倒了不许哭,站着也不许随意走动,再胆小或调皮的孩子也可以做到。
建立合理的家庭制度
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契约教育”。家长跟孩子定好规章制度,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规矩一旦定下来就不许变动,孩子和家长都要遵守。当孩子行为不合规矩的时候,家长就要跟他讲道理,告诉他,他越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