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圣诞彩灯每晚亮起,过完热热闹闹的圣诞,就该农历新年了。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每到年底,家里就格外的温馨。客厅里亮着挂得不能再热闹的圣诞树,女儿为我们准备着各种节日礼物。
现在想想,恍如隔世。
从去年圣诞到现在,经历了装修,搬家,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住了十多年的老房子;同时,申请国外的学校,递签证;和丫头上了八年的学校告别,没舍得退群;和熟悉的环境告别,和心爱的家人离别,抱着宠爱了10年的大猫掉眼泪。
记得刚落脚,在家隔离那几天,天天晚上坐在露台上看晚霞,居然写下了“(晚霞)那边是家的方向”这句话,可我本不是什么文学青年。今天,当金红的晚霞再一次出现,我不由得想起刚来时的情景。而日子已经飞走了四个月。
四个月,我终于在村儿里有点认路了;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居然买到了毛笔和宣纸;我去多伦多市里看了芭蕾舞演出,还成功的报上了多伦多最专业的芭蕾学校的网课;我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条林间小路;成功的尝试了反向海淘,满足了我对淘宝浓浓的思念,当然,也发现了能买到熟悉的中日韩产品的网站。
对,我还去偷偷打了几次工。朋友嘛,也认识了几个。没多熟,但是可以聊几句。
四个月期间,我被问了很多次是否适应。我发现,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曾经以为知道在哪里能买齐日常用品和每日口粮,就算适应;也曾觉得语言上要达到无缝沟通的水准才算得上适应;再或者,如朋友说的那样,当买东西不再下意识的换算汇率就算真正适应了。其实都不是。
真正的适应,我想应该是心理上的一种踏实,而非总是心系远方。不是看了indigo一排排宽敞的书架,就开始想念西西弗书店;不是看了walmart硕大的冰柜里的冷冻半成品蔬菜,却一点想买的欲望都没有,满脑子跳出来的却是7-11的关东煮;不是听见按门铃的声音就刻意忽略它,因为怕又是来讨要donation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适应、甚至是融入,要等上好久呢!
昨晚和丫头一起看了Disney的新片Soul。总结一下,片子要表达的就是不要太刻意去寻找人生的终极目标,即使你好不容易达到了,也未必能体验到持续的兴奋与快乐,而过程中往往是体验不到快乐的。还不如像片中那个几千年都没有找到自己火花的二十二号小朋友那样,沉醉于眼前的每一刻----一片披萨的香气,一段美妙的音乐,一根棒棒糖的甜蜜,看着一片落叶落下......
在异国他乡生活也是如此。我的目标不该是想着如何去适应,而是如何让心每天都能在平和与感恩中度过,都有能被记住的那么一个小小的瞬间。而适应这件事,应该留给时间与经历。
看样子我又要去温习一下《当下的力量》那本书了。
只是在与自己的对话中,一旦想到居然不给自己设定个奋斗的目标,居然就这么没有追求的只顾享受眼前,这种与这么多年来内心给自己设定的标准运行模式有着这么大偏差的想法,就总是在第一时间被否定掉。
可是现阶段,受条件所限,我能追求的其实很少。如果依然以远大的目标为生活导向,就会活得很累、感觉很挫败。
不说别的,老是心急的想着尽快去适应就是一种对目标的执着追逐。
所以,踏踏实实的过日子,把爱好都重拾起来。
最近在执着的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希望能做出凯宾斯基面包房的黄油奶香包的奶油加馅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家庭面包烘焙,没办法,超市的面包不够松软,而且一次就要买上至少8-10个,太多了。马上要过圣诞节了,想给丫头做个圣诞树桩蛋糕。
在淘宝订了佛经字帖,写写书法静静心。说不出具体是为了什么,就是想这么做。
还买了一套学习的书,既然不工作就学习吧。我相信connected dots,所学的技能指不定哪天就能用上。
看书!我的书架上永远有我收集来的、想看总也看不完的书。读书总是件开心的事,虽然我年过不惑才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但为时不算过晚。
最后、却不是最不重要的,写作。也是过了半辈子才发现的爱好。随手写的和认真写的都很重要。
这么看看,我在异国他乡的日子还挺充实的。就先这么过着吧!
昨天又下了场大雪,第一次经历大雪封车,太好玩儿了。赶紧去买雪铲,动手干活。
一早起来,看着丫头在自家后院开开心心的玩雪。这边的雪格外的洁白,没有一丝灰尘落在上边。我把躺在雪地里的小人埋了起来。很单纯的开心,我们俩都是。
院子边缘发现了一串奇怪的脚印,不知道是哪种动物的,加拿大鹅?步幅很远,可以慢慢破案了。
四个月了,马上过了圣诞就是新的一年了。就当是提前给自己做个年终总结了。
岁月静好,希望明年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