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英国记录片叫做《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
纪录片的主角是20名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英国7岁孩子,影片记录了他们每隔七年的生活学习状态、未来的展望、对异性的看法、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对节目的看法等等问题。
(推荐大家去看纪录片《人生七年》)听说每7年人体内的细胞就会全部更新一次,那么是不是每过七年,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自己呢?
假如人可以活80岁,这一生不过11个“7年”,你觉得哪一个”七年”最重要呢?
有人说是“14岁到21岁”有人说是“21岁到28岁”,在我看来,确切地说,是“18岁到25岁”。
这是人生中非常尴尬而复杂的年龄段——纵使年龄上已经成年,但却不具备完全的独立能力,就算脱离了青春期,也没资格成年期。
既不能厚着脸皮以“孩子”自称,又没有底气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人”。
正在经历着22岁的我,目前正经历着这个“痛苦的七年”,虽然才过一半,已经感慨万千:
18到25岁真是一个难过的年龄段,我说的这个“难过”不仅是“sad”,还有“hard”。
前一个“难过”在于没有拥有和野心匹配的能力,不甘心作为芸芸众生里的某某。
后一个“难过”在于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却被人催着做出一个又一个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就必须决定的决定。
❤️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大概是这样的,时间到了此刻仿佛变得混乱起来,所有的难过大概也因此而来。
我们自身的混乱,周围同龄人的混乱:
高考结束之后,再没有人给你倒计时,也没有人为你部署战略。你没有了压力却也丧失了动力,脱离了依靠却没有新的依靠,丢掉原有的方向却没有新的方向。
你忽然一下子,就不知道自己要考多少分,成为什么样的人了。
在高考大潮里齐头并进的同学们步速不再整齐划一,有的人如黑马般冲出重围,有的人却好像停滞在了某个年纪,仿佛再也没有什么长进。
大家都变得异常地焦虑和敏感,因为变化太突然了,变化的节奏太快了。
我们完全没有适应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众多人生命题——学业、事业、婚恋...
后青春期的敏感更为致命,后青春期的疼痛更让人措手不及。
心理学家keniston是这样形容这个阶段的:“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引用自公众号know yourself)。
有人说所谓的年轻,就是18岁-23岁,可年轻有时候又像个巨大的负担。
但这样平凡无奇的我啊,好像配不上“青春”的盛名。
❤️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人生从18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开始节奏忽然加快。
你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地毕业,进入大学,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刚开始还是缓步而来,不知不觉已经开始小跑,当你发现所有人都在或明或暗地较劲儿时,你已经撒开了奔跑,并疲惫的气喘吁吁。
我们常常感到累,感到迷茫,感到挫败和失望,都是因为人生中大部分重要的命题过于集中和浓缩,关乎一生的话题,却需要在短短七年里亟待解决。
在我们生命力和热情最强盛的年纪里,需要面对的大部分抉择,都直指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走向。
常常有人说:“你明明这么年轻,拥有无限的可能,为什么总是开心不起来呢?”
你想开心啊,但你害怕眼前开心过了,之后会是漫长的失落。
矛盾的是,让我们犹豫踟蹰的恰恰就是“无限的可能性”——我到底要去哪里?我到底要做什么?年轻的时候只想要万全之策,举棋不定却不知倒计时已开始五四三二一零。
越关乎人生的重要决定,却给我们越短的时间去考虑。
只要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的人,都会紧张吧。
所以大家扛不了压,又害怕没有压力,比起生命中的重,我们更害怕这几年虚度过去,会为未来增负。
在我20岁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我今年20出头,觉得自己忙、茫、盲》,当我越往后走,发现mang并不能概括所有,还有“hun”。
二十五岁之后的生活,如果过不好,大概就是“混”、“昏”、“婚”了吧。
朝九晚五混日子、被生活搅得头晕脑胀、甚至在家人的催促下草草结婚。
匆匆忙忙,跌跌撞撞。
❤️
这段时间在看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手记,其中有一篇序是陈丹青先生写的,他提到贾樟柯在一次采访里说:“我在荒败的小城里混日子时,有很多机会沦落,有很多机会变成坏孩子,有很多机会毁了自己。”
那时候的他如果没有无意中看到陈凯歌的《黄土地》,如果没有励志做一名导演,如果没有坚持三年考上导北电文学系。可能他会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陈丹青先生感叹于他的诚实,也唏嘘于自己的知青岁月里有太多沦丧和破罐破摔的机会。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总在问:“谁能救救我们?”
陈丹青回答:“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自己。”
“什么叫做自己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哪怕只是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努力?
不是我们需要努力,而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哪篇需要一些磨练和等待,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些内心有火焰的岁月是珍贵的,奔赴的燃料仅仅是一腔赤诚,这样的热血时分其实很短暂,不要因为觉得困难就轻易地放弃它,然后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说18-25岁是最需要努力的年纪,因为在十八岁之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能力自我改变和重塑,25岁之后,又会被生活所牵制,无法做到真正地无拘束。
18-25岁这七年,是最适合你“自救”的。因为成本最低,而收效最高。
❤️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7年时间做一些准备,这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
不断地试探并塑造自己的世界观、逐渐完成经济上的独立、摸索并选定未来发展的事业。都是当下重要的事情。
韩松落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一定要乱看书,乱看电影,乱谈恋爱,使劲地经历无用的经历。因为吃了10个大饼才饱,不能归功于第十个大饼。”
未来人生的路真的还很长,但重要的是你现在正在选定的方向。你现在写下的每一笔都是伏笔,走过的每一步也都算数。
“黄金七年”真的很短,希望你可以珍惜。
以上。
网友评论
精神,我有意存在内心世界
不必在意别人的催促,只管做自己
作者准确无误地道出了18-25岁的内心活动,棒棒的
唱了首Pattle讲述了25岁
U宝真的变了很多,
我也会的。
高考结束后的迷茫还没有在我身上褪去
渐渐身边的人脱离了忙碌之后会渐渐发丧
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赞同作者的一句话,认真做每件事😊
作为家里的老大,作为一个哥哥,我的这种性格,有些木讷。常常苦于弟弟的个性刁蛮任性,无能为力。
当然,我也不是在诉苦,我所想表达的是,同样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有的人处理得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却焦头烂额。不管是家里,学习上,还是人际关系,我觉得在这个阶段,我们都要找时间好好反思自己,正如你所说,在这个年龄所做的努力,是有回报的。
最后,我也相信,生活不易,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抱怨无法解决问题,只有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有适应更多问题,解决更多问题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路才能走的长远,也无悔来这人生走一遭!
最后附一句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出了校门,再回头,难上加难。
大学,那个曾经的家乡,如今,胸膛,不远不近的地方
爱情跟不上分开的节奏
这个年纪的我们
更珍惜难得的自由
这个年纪的我们比起
从前更容易感动
这个年纪的我们
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中
18-25岁确实是个充满无限可能,又让人在这无限可能中迷茫的时间段。相信自己的真正努力会给你带来前进的力量,不辜负这丰满的7年。
20多岁本来是一个来日方长的年龄,而好多人却过的如同时日无多。
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决定谁先到终点的从来不是起始速度,而是谁能一步步坚持走下去
与其担心未来几十年怎么过得好,不如“好好的”“稳稳的”过完这7年,未来的事情交给未来的你去解决吧,过于焦虑的结果只会是烧坏CPU(个别能力强者,有能力有目标有毅力也可以为自己拼搏,这种人内心从不会过于焦虑,他们清楚自己每一步该怎么走)
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
人生中难免被人狠狠捏一下,被开水烫一下,再放到锅里煮一下,被谁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这些经历都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