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网译: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公冶长》开篇:“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是为孔子选婿;“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是为孔子选侄女婿。
事之亲,以仁善,事之再亲,以仁智。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以大人天下为公之度就是仁礼了。
宁武子,名俞,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谥号“武”,故为宁武子。
宁武子父宁庄子速更是卫国上卿,辅佐了懿、戴、文、成四代国君。卫成公初年,宁庄子去世,宁武子成为卫国大夫。
宁武子生卒年不详。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在匡这个地方被扣住,颜回等弟子去救也没有摆脱软禁,后来一个弟子去卫国宁武子那里当家臣,疏通了宁武子的关系,才重新获得了自由。
此可知宁武子也是高寿了。
春秋时,乱多安少,各国多如此。
卫国亦是。
卫懿公好鹤祸国,是以赠朝歌于北狄,宁武子随父一路东奔。其父宁庄子时为上卿。
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复国并迁都楚丘,宁武子以大夫位与其父一起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
卫文公在位25年,接受前朝教训,励精图治。他继位后,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任贤使能,重视教化,奖励求学,教导百姓,努力于生产,便利商贾,使卫国慢慢恢复了元气,国力渐强,在各诸侯国中再次站住脚跟。
而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夫的宁武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邦有道则知”,知为智。
这一时期君子可以以正心正念正行走正道以为正义。
宁武子做得,“其知可及也”,同为君子的别人也可以做到。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这是千年后的西人黑格尔说的。
他说的是人类。
卫文公之后是卫成公。
卫成公刚公,宁庄子去世,宁武子成为上卿。
卫国好景不长,成公又被一时的繁荣迷失了方向,内无道,外亦无道,卫国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
卫国国内有识之士、有功之臣或遭受迫害,或离家出走。
孔子修《春秋》,各国剧情不同,但剧本框架多有雷同,如前面的陈文子出走,看过数国之后,发现天下亦是如此,于是又回到齐国。
宁武子不似陈文子,在卫成公的无道、乱起、复位、受审、被囚、再位过程中,宁武子则装疯卖傻,周旋于内外,保全其身,事以糊涂。
这一过程,卫成公杀了两个弟弟,两个权臣,其余不论。
“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以孔子的“君君臣臣”论可意为君主忧患,臣子劳碌;君主蒙辱,臣子死忠。
时晋文公,因卫成公错杀弟弟叔武,本就不喜欢卫成公,就对此事进行审判,结果是卫成公被囚,另一个弟弟子瑕为卫君。
卫成公被在洛阳关监狱。
此时宁武子也可以回去事新君,但宁武子选择了给卫成公送牢饭,且一送就是两年。
两年之后,晋文公又想起关在监狱的卫成公,就想把他用药毒死完事。
宁武子有心事卫成公,听闻之后,就贿赂下药之人,少用点药,不要毒死!
结果是毒下了,人没死;宁武子也不声张此事,这事就过了。
后,鲁僖公从中斡旋,宁武子又给周天子、晋文公送礼,于是卫成公得以出囚;卫成子又贿赂卫国大夫杀死了子瑕。
于是卫成公又复位。
只是没有记载,宁武子两年牢饭期间的用度、多次送礼与贿赂的用度从哪里来。
于是宁武子继续上卿。
宁武子之人,孔子评,后人多评。
朱熹评:“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闲,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朱意认为宁武子的所作所为在智巧之士眼中是深避而不肯为之的愚行。这种愚是世人眼中基于利害的愚,而不是基于道义的愚。
朱熹从了孔子。
“邦无道则愚”,“其愚不可及也”。
是以孔子以“君君臣臣”之礼,赞宁武子佯愚实忠。
以是孔子把冉有逐出师门。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孔子诵《尚书》,演《周易》,如何不知?!
孔子评宁武子依照《论语家书》,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以后的事了,卫成公是自作孽,宁武子作为臣子,当若何?
事中庸行孽礼!
以全身尽愚忠!
孔子明而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