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撤档的电影《芳华》终于上映了,三个月前冯小刚导演的惊天一哭似乎给这部电影带来不少流量关注,首映票房很不错,观众反响也不错。拜冯导演的泪水所赐,我也幸拜读了严歌苓的原著。这是一部差点错过的佳作。
严歌苓在当代中国文坛是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即便没读过她的小说,也应该有非常多的人看过由她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比如说《少女小渔》、《一个女人的史诗》、《小 姨多鹤》、《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等等,都是获得过诸多奖项、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我个人因为受够了严歌苓创作的某些很傻很天真的“圣母”女主,所以对她的作品有先入为主的抗拒,没想在好奇心驱使下翻开的这本书,竟然与以往的严氏作品大不一样。
这部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文工团里,一个被集体推为楷模的雷锋式的好人——刘峰,因为对暗恋的姑娘情不自禁地“触摸”了她一把,结果沦落为众叛亲离的“坏人”,断送了美好前程的故事。
小说围绕这次“触摸”事件,通过四位文工团女孩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郝淑雯对此次事件的看法与反应,浓缩地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下集体主义对个人正常人性的阉割与压制,以及人性中自私怯懦的阴暗面。
在这部小说中,四位女性没有一个是完美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这与严歌苓所创造的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伟大女性是截然不同的。
严氏从前的很多作品中,无论是妓女扶桑、小姨多鹤,还是寡妇王葡萄,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是那种执着(傻)单纯(天真),尽管受尽侮辱与损害,还是始终像圣母一样善良宽容坚韧的角色。在我看来,这些角色圣则圣矣,但却难免一味玛丽苏,缺少“人性”。
但在《芳华》中,同样是受尽侮辱与损害的女性角色,何小曼、萧穗子却不再是“伟光正”的受难者形象,而有了怯懦、从众、自私、虚荣、妒忌、愤恨等是人皆有的渺小却真实的心理。严氏作品中出现这种女性不再具有圣女光环的奇特现象,在我看来是其作品思想内涵的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这绝不是一部单纯地缅怀青春的小说,更多的是对时代的批判、对人性的自我反思,附加的对青春的缅怀,与其说是缅怀,不如说是哀悼,哀悼那因为特殊年代下被浪费被压制被扭曲的原本天然美好的一面。叙述者不是自艾自伤的,也不是美化自我的,而是对记忆保持了警惕,对情感保持了节制,因此因此这部小说是厚重的、严肃的、深刻的佳作,绝不是那些简单的小情小爱的青春小说可比拟,这让我对严歌苓老师肃然起敬。
更遑论小说写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既不是简单的倒述或插述,也不是简单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这种四步曲的结构,而是从四人的回忆和叙述中还原事件的经过这样一种方式,不断地为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物形象添笔加色,就像油画绘画,在一团重重叠加的光影和色彩中渐渐地显现出轮廓和细节。而这个指向一个共同的对象或年代进行回忆和叙述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反思和批判的过程。
下面具体说说关于批判、反思、哀悼这三个层次。
一、对特殊环境扭曲正常人性的批判
小说中当然是有批判的,只不过不是直接了当,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的描写来侧面反映。
主角刘峰原本是作为学雷锋标兵被集体树立宣传的英雄,他到处巡回做报告,像圣人一样备受群众尊敬和膜拜,但是当他情不自禁对喜爱的女性“触摸”了一把之后,立马被群众和集体唾弃,成为众人鄙视的流氓和败类,瞬间从高高在上摔落到深渊。
同样,小说中的讲述者“我”——萧穗子也曾遇到过类似经历。萧穗子因为偷偷写情书表达对心目中男神的爱恋,结果被告发并受到批评和处分。
在那个时代里,正常的青春萌动和男女恋爱都被视为不道德甚至肮脏的思想,受到鞭挞,以至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压抑正常天性,并习以为常地将“爱”和“性”统统当作大敌小心防范。
这种对“爱”和“性”如临大敌的思想,其实是宋明理学盛行以来,形成的封建礼教观念。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念中虽然是将“爱”和“性”统一归类为“色”,但在唐之前,尤其是先秦时代,中国人对此的态度还是落落大方。
孔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即便是儒家祖师也是将“色”当作人的本能,而不像后来那些假儒生卫道士们诲淫诲盗。
在那个特殊年代,这种卫道士礼教观念能深入人心,不得不说也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所以利用起来统一思想尤其趁手。
二、对人性丑陋阴暗面的反思
书中对时代的批判虽然是温柔隐性的,但对人性的丑陋阴暗的反思却是深刻直接的。人性的丑陋阴暗有既有在特殊环境下被激发出的一面,也有更深层次的,不管处在哪个时代环境下,都固然如斯的一面。
首先,对于特殊环境下激发的人性之恶,在小说中,通过叙述者“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当年为什么在刘峰犯了“错”之后,众人包括“我”那么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的态度和做法进行了深刻反思。
比如说下面这些句子:
“我背叛你的时候,真觉着满腔正义!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也会格外拥挤。
我们那群可怜虫,才十几二十几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强大一点儿。”
从反复深入的反思中,作者将批判从时代上升到个人,意即,虽然时代要担责,但个人不能独善其身,出于怯懦、自私等“恶”的本性,为了生存自保,甚至为了争夺更多的生存资源,人们不惜痛打“落水狗”。
人性有善恶,趋利避害是人的动物本能,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固然可耻,但促使人选择恶放弃善的时代和社会更值得人反思。
而另一方面,小说还写进一步表现了人性中因为趋利避害本能表现出的庸俗的一面。
比如刘峰暗恋的女孩林丁丁,自视为”公主“,一心想嫁入那个时代的豪门特权阶层,将感情和身体当作物质地位的交换物,也因此当刘峰这种来自底层的劳动人民突然表现出对她的爱慕之后,她惊恐并告发刘峰的原因,除了不能接受”英雄“居然敢有七情六欲的事实,还有癞蛤蟆居然敢吃天鹅肉的愤怒。
比如另一个出生卑微的人物何小曼,因为父亲是自绝于人民的右派,出身不好,而且自己又不会打扮,结果在如花似玉的文工团”公主“堆里,她成了受歧视的对象。女孩们集体孤立她,无非是借此显出自己的优越感。
再比如刘峰复员转业后,虽然也娶妻生子,但他的妻子在他下岗后嫌弃他离开了,后来他跟一个性工作者小惠在一起,小惠骗了他一笔钱也跑了,重操旧业了。
作者通过过叙述者”我“表述了下面一段话:
“人品有什么用?什么叫好人?我们这些女人作为情人的那部分,对“好人”是瞎着眼的。郝淑雯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她把同情,善意,甚至崇拜都给好人,哪怕触摸一把,也可以偶然想开,对好人慷慨一番,但激情爱情婚嫁,还是把好人关在门外。”
这些话,就是赤裸裸的现实的写照,可见崇拜金钱权势、爱慕虚荣、势利这些人性中的庸俗的一面,是超越时代而普遍存在的。
三、对青春五味杂陈的缅怀
有了上面所说的批判和反思之后,就可以理解何以说作者决不是单纯地缅怀青春老去、岁月易逝这么肤浅,而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这其中有对特殊环境下被阉割掉的纯真的哀悼——应该尽情去爱去表达的年纪却不能爱不敢爱不敢表达不能表达,悲哀。
有对当年怯懦自私毁掉一个好人命运的愧疚,对那些被侮辱和损害的人忏悔——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更有对那些不管环境和命运如何折折腾,仍然保持人性善良,仍然坚持理想的人的敬意——刘峰终身保持着对林丁丁的爱慕,就像理想一样藏在他心深处。刘峰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助人为乐的本性,从前被奉为”英雄“时是如此,后来沦为下岗工人时也是如此。
一生善良乐观坚强的好人刘峰是“了不起“的,只有他的芳华是值得纪念的,即便他卑微如尘埃,但他是真正具有人性温暖的高贵的、大写的“人”。向那些被侮辱和损害的善良人表达歉意和敬意——这些大概就是作者借经缅怀青春之名最终要表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