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波叔势力霸屏。一部《军师联盟》和一部《虎啸龙吟》,占领了我所有的空余时间,随着《虎啸龙吟》的下线,我开始陷入恐慌,难道又到了剧荒的时候了吗?
吴秀波 饰 司马懿在此之前,对司马懿的认识,无非是从电视剧《三国》以及一些零散的历史资料,都是不完全的。平心而论,这剧真是一部良心之作,看完了《军师联盟》之后,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赶紧到网上搜索能不能找到第二部,很可惜,当时并没有续集。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到去年11月份的时候,总算是等来了《虎啸龙吟》,看完之后,让我对司马懿这个历史人物,大改以往的偏见。
细细想来,大多作品都按照刘氏正统的角度去述说三国,而历史本该是本着客观的视角去看待的,其实,我们对待历史,多多少少存在自己的一些偏见。以往的认知中,司马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蛋,但凡是和诸葛亮作对的,都认为不是好人。然而,看完《虎啸龙吟》,我想对司马懿说句:对不起。原谅曾经的我多么无知,自认为看了一两本书,便对历史掌握了通透,下面简单的说几点对这部剧的看法吧:
一、龙虎相逢,实力诠释别样空城计
《虎啸龙吟》里面,要说精彩之处就在于卧龙诸葛亮与冢虎司马懿初相逢之处了吧。城楼上,诸葛亮抚琴弄音,正襟危坐,然而后背却被汗水湿透,显示出诸葛亮并非神,也会有害怕的时候。说实在的,这部剧里面,没有一个角色令人讨厌,但是却有很多细节令人动容。
龙虎初次交锋,便以速度定时间。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争取孟达的时候,他用时间将孟达困在城内,然后以迅雷之势赶到城下,随即,不给孟达任何的喘息机会,下令攻城。这样的速度,是孟达万万没想到的,但是却是在诸葛亮的计算之内,一封诸葛亮的信将两个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引向纠缠的状态,摆明了今后的故事走向。
王洛勇 饰 诸葛亮而对于“挥泪斩马谡”这个情节的把控,又是相当的到位,其中隐隐透露着司马懿的野心,本是想着借诸葛亮之手剪除身边异己,却没想到马谡的聪明反倒是成就了政敌。于是,又是以时间去分一杯胜利的羹肴。可是对于诸葛亮,便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挥泪斩马谡”的情节上演,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无论马谡死或不死,诸葛亮此次北伐一定不会成功。不杀马谡,军心难以稳定,士气得不到提升,众怨难平;杀了马谡,违抗皇命,给蜀汉朝中有心之人落以把柄。
之后才有了诸葛亮孤身入西城,看到诸葛亮逆行的背影,不禁双眼朦胧,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个地方诠释得淋漓尽致。一丝琴弦断,两行泪逡流。全程以二人的对白表述,遥遥相望,却像是久逢知己。两人内心都陷入了极致,“卧龙今日死,明日便是你司马懿”,这样的新视角阐述司马懿大呼“后撤”的原因,不是他看不出空城计,只是少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那么大魏便不再需要自己这样的能臣,宁愿被后世耻笑,也不愿让全军犯险。
而后来的女裙让龙虎相争进入高潮,司马懿渭水边背诵《出师表》,不顾所有人的嘲笑,这让诸葛亮气到吐血,暗示北伐将近尽头,只是樯橹之末而已。司马懿虽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以他为挚友知己,其实,当时的局势,不允许司马懿锋芒尽出而已。
上方谷的失误,从前看,一直以为是司马懿不如诸葛亮,总是在诸葛亮的算计之内。那是神化后的诸葛亮,当司马懿拿出“心猿意马”的那一瞬间,我竟然有些释然,心里想着司马懿千万别死。只不过波叔这个舌头未免伸得有些长了,整体看来,诸葛亮也有出错的时候,司马懿才是真正的小心谨慎,只是碰上了司马昭的不成熟而已。
二、发动政变,以雷霆手段铲除异己
剧情发展到了中期,当属曹爽与司马懿的对决。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司马懿看似步步退,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步步为营。
很多人都会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从前那些跟随曹家的将领会没有反对?我想,知道一点历史的人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
高平陵之变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原因:1、司马懿也是跟随曹操和曹丕之人,都是先帝交代的辅政大臣,这里面不存在政权更迭,不过是曹爽与司马懿的权位之争而已,那么那些大臣们只好装作没看见了。不管是谁掌控了大权,对于自己都是没有好处的,况且曹爽与司马懿想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2、司马懿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事,并没有谋反和篡位,事成之后,依旧是将小皇帝奉于上位,给以丞相之位也被拒绝,是在表明自己不会谋反,没有给群臣以反驳的理由。3、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后,掌控了一国军政,曹爽根本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自己又何必去以卵击石。大魏是曹家的天下,掌权者不论是谁,不会联系到自身的利益,如果和司马懿作对,一旦被破,绝无生还可能,所以还不如安于现状,不去惹事的好。
司马懿发动政变三、父子相残,鹰视狼顾演绎新视角
要说到权谋,司马昭完全不亚于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显露得比司马懿还要早。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有时候甚至都瞒过了司马懿,年少时的轻狂,中年时的沉稳,这些在司马懿眼中,就像是被自己养大的一匹狼,导致后来司马懿摔杯杀司马昭。
司马三父子虽为父子,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司马昭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甚至想谋朝篡位,记得有一幕,司马昭与钟会踏入皇宫,司马昭居然从中间走了上去,而后面的剧情中,司马懿权倾朝野,却依旧从右边拾级而下,两者相加对比,完全可以显示得出,司马昭比司马懿更加有野心。
其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司马伦。司马伦在剧中尚未长成人,可谓心机深重,司马伦结合了司马懿与柏灵筠的智谋,丝毫不亚于其父母,后来的晋朝八王之乱便是最好的解释,中原也因为司马伦再次陷入战火,导致五胡乱华,他可谓是影响华夏历史的一个关键人物。
司马昭司马懿只不过想要的是一家团圆,和睦平安。而当春华去世,三马同槽的预言重新袭击大脑的时候,司马懿彻底黑化,那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只为了一家平安的司马懿,他隐忍三年,一举而发。趁曹爽带着皇帝高平陵祭奠之时,诛杀曹爽同党,前后七千人沦为刀下亡魂。剧尾时,侯吉概括到:你说刀不在你手里,你自己看看,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而司马昭虽然野心再大,却始终没有逾越司马懿的底线,直到司马懿去世也没有敢做出出格的事情,而后世对于司马懿评价所存在的偏见,显得有些无辜而苍白。
四、永为魏臣,用一生守护一句承诺
一句承诺,一生践行。司马懿当初对着渭水起誓,有生之年,绝不背叛大魏,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诺言。
自月旦评为司马孚出头之后,被曹操看中,想其出仕,无奈之下,司马懿自断双腿以表决心,那时候的他,只不过还没有看清局势而已,不像诸葛亮,铁了心的跟随刘备。后来家中需要,司马家得要司马懿出仕才能保其一家平安,选择曹丕实则是多年观察的结果,与杨修辅佐的曹植相争斗。
张春华吐血而其初心不改,只为司马家平安,但是局势不允许。更无奈的是大魏几个皇帝都因为短命而交付于司马懿,起起落落,更是离不开了他,整个朝堂也离不开了他。虽然司马懿到最后也没有称帝,但是司马家称帝的这个事实无法改变。或许正是由于那句承诺,让司马懿对自己有所约束,也或许是司马懿认为自己时日无多,有些事留给后人去做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