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消息,大概是说我们曾经被反复纠正的一些难度的字音,如今都已经悄悄的改成了,原本的错误读法,对此在下面有很多人评论,表示无法理解,明明是他们读错了,为什么我们要把错误的读音延续下去,而让正确的人去修改读音呢?甚至有人直接说感觉好像是自己输给了一群文盲。曾经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自己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书,才能够逐渐牢记,并且能够刻在脑子里的印象,就这样因为将错就错而被改变了。而现在我却不再那么激进的认为,或许把错改成对也是一件好事。
最起码我觉得文化和文字应当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给人制造困难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字音的改变或许是减少了普通人和所谓文学作品之间的隔阂吧。我之前曾经说过,文学是没有门槛的,但是想要从文学将变成文学家,还是需要一定的阅历和积累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一些天赋。不过我觉得至少能够让我们更通俗的读一些文学作品,并且当你在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不至于因为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被纠正从而降低了自己对于文学的兴趣。毕竟被人纠错,无论对方说的是对是错,都是会大大减少自己分享欲和探索欲的。
突然也就想到了我最近的文章写的很多,我依然没有觉得自己的文笔有很大进步,我也从来不认为自己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写作工匠或者作家。简单来说就是我不认为我可以靠写作来养活自己,但是写作的确是个人的一个兴趣,因为至少我能够用文字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输出,而当把文章完整的写完之后,我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我是一个很容易就得到满足的人,小小的成就感就可以让我快乐好久。从某种程度上说,降低阅读和写作的门槛,是一件能够普世大众的事情。所以对我来说,没有门槛又或者让门槛变得更低的改变读音,也许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吧。
从一个最实际的角度来出发吧,我是一位语文老师,至少有很多的读音,我不用再想尽办法去纠正学生了。其实很多时候想想有一些读音的确是可以纠正一下了,我们没有必要去出这种刁钻离奇的读音题来考察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能够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如果这个读音的改变,不会影响到古诗当中的韵律平仄,那改变也就改变了吧。毕竟有多少孩子是在于这种死记硬背的磕碜题目当中,逐渐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啊。在我看来他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怀,而不是一些所谓的咬文嚼字,或许对于部分文本来说咬文嚼字是很有用处的,但是咬文嚼字一旦过了度,就会让人觉得心生厌恶了吧。
可能在很多年以后,人们会逐渐忘记那个难读读音,又或者他可以把它称之为是古音。很神奇,当自己的经历成为了历史之后,虽然我肯定已经无从感受了,但是现在想起来却让人觉得突然有些心潮澎湃。而人类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自己不断的在回顾了历史,自己却也不断的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常常会感慨于此,觉得虽然人类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若是能够成为这长河之中的一份子,就足够令人骄傲了,我也是构成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史书不会对我有所记载,但是所有的使出编撰起来的历史,是有我们千千万万所有的普通人组成的。
作为老师,偶尔我也会想到未来,也许我会在30年以后的课堂上感慨,想当年我在教学生的时候,这个读音还是怎样怎样,而现在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这个读音已经改变成了你们所惯用的读音,这么想起来的确是有些意思的。我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从某种时刻开始,我也会变成知识改变的见证者。那么再更多的去想想,或许我就可以很骄傲的对孩子说,虽然这不是我做出的改变,但是我已经很努力的去适应了这个改变,但很可惜,我只能顺应这个改变而不能成为做出改变的人。或许未来有一天你们能够成为做出改变的人,那我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
往更加深刻的来说,我们大体是无法改变时代的潮流的,更多的时候是整个时代的浪潮推动了我们不断向前,被迫的也好,主动的也好,我们是没有办法逆流而上的。又或者稍微自信一点,我们的,不断努力能够推进这个时代在大方向上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吧。从某种程度上我并不太赞同,大家都要顺应时代的大潮流,但那是对孩子常说的话,而对于已经成年的我们来说,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只能在顺应潮流的时候努力不要被这股潮流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模样。这不应当是一种执念,或许应该称之为是初心吧。不知不觉就好像有点说跑题了,我们不是在讨论有关于读音改变的事情吗?不过不得不说,这样的思考其实是很让人觉得愉快的,我十分喜欢这种天马行空发散思维,但又略带一些逻辑感的思考,这样的过程会让人觉得十分的满足。就如同我喜欢推理小说一般,当所有的线索证据都能够严丝合缝的对上时,那一刻的快乐,可能是吃10根冰淇淋也无法替代的吧。不过文章跑题也就成了我,学生时代作文失分的最大原因,好在老师们都比较宽容。
那就回归正题吧!至少修改读音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家而产生的改变。那既然如此的话,将错就错也不是一件坏事。把自己的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从长远来出发,往未来的二三十年来看,很多事情就会从眼下的坏事变成一件好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