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为了同学们早日成材,苦口婆心,倾注了大量心血。直到现在,同学们依然记得:当时陈老师常用“草鞋”和“皮鞋”作比喻,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不辜负青春韶华。勉励同学们好钢用在刀刃上,努力拼搏。陈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尽管到了高三年,高考迫在眉睫,学习任务紧张繁重,陈老师仍然主张“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他组织同学们走出校门,放松心情,体验社会生活。在他的联系、带领下,全班同学前往石井参观学习。
此次活动,同学们还到一个小海岛游玩,亲近大自然。许多同学第一次看到大海,有机会欣赏到海浪拍打沙滩的美景。呼吸带着大海苦涩咸味的空气,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让赤裸的脚丫与海水来个亲密无间的接触,让少年的激情跟着海浪翻腾,让青春的理想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活动之后,我班同学,才思泉涌,文采激扬,写出许多佳作美文,篇篇精彩纷呈。末了,陈老师作了鼓励性点评和总结。有的同学因为此次活动激发了创作热情,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次活动,为了交通工具,陈老师亲自出马,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几经努力才联系到某部绿色大卡军。车没有座位,敞篷,护栏很高。两边护栏上拉上一些绳子作为扶手,让我们这些乘客保持身体平衡。那时,道路很狭隘,要经过崎岖的山路,一路摇摇晃晃,同学们无所畏惧,反而乐在其中。要知道,八十年代初期,有这样的车乘坐,就算不错。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到目前为止,这种绿皮大卡车也就乘过这一次,所以印象深刻,留下青春无敌的记忆。
我的整个高中时期包括补习班生活,也只有陈老师组织过这次户外集体活动。组织课外活动,需要热心肠,陈老师就有这一份热心肠。陈老师做事果断,不跋前踬后,不优柔寡断。
陈老师教授语文课,注重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经常提问,启发式引导同学们作答,然后加以总结。他重视学习方法,强调读书要先读目录,要分析和推敲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死读书。即,通常所说的,如何把一本书读薄了,从宏观上把握微言大义。
在纷繁复杂复杂的事件中如何归纳出结论,就是归纳法。在大前提下,如何根据因果关系原理寻找小前提,最后推导出结论,就是演绎法。陈老师反复强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陈老师坚信,只要学会逻辑思维,就能够终身受益。
陈老师所教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不是为了一时应付高考,而是让人一辈子随时随地都用得上的活的方法。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只能理解到一些皮毛,更多情况是不甚了了。
陈老师自学能力很强,除了逻辑思维能力外,还得益于超强的记忆力。在特定历史时期,回乡劳动期间,他立志自学中医,并且学有所成。他精力也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
离休之后,他专攻妇科不育症和中风后遗症。不是靠广告,而是靠疗效。想象不到的是,前来求医问诊者不计其数,经常门庭若市,看得应接不暇。病人来源地先是本县各乡镇,后来发展到其他地市,甚至省外国外。离休后每天都很忙,也过得很充实。用“活到老,学到老,看病忙碌到老”这句话来总结他的离休生活,再贴切不过了。有人感慨地说,动脑筋,使人健康长寿。
离休后,三十多年不间断,他订了大量的医学杂志。每天晚上坚持读书钻研,补充和更新新的知识,也不断攻克新的难题。靠自学成才,成为县城最负盛名老中医之一,可以说在整个县城也是极为罕见的传奇。
我并没有推广自学成为中医的意思,而是企图分析陈老师自学成才成功的原因。第一,主要还是有浓厚的持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靠的是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第三,博闻强志,有超强的记忆力。第四,靠娴熟精妙的逻辑思维能力。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自学中医的人都能够学会的。我的观点并不是要误导其他人去自学中医,我必须在这里强调。逻辑思维能力最难,时至今日,我本人还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离休后的陈老师老当益壮。一直在发挥余热,一直在看病,一看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丁酉年腊月,(戊戌年)春节前,正要高高兴兴迎接新年之际,耄耋之年的他因为行动不便不慎摔倒,遂于(丁酉年)公元二〇一八年二月十日,医治无效去世,享年九十三周岁。
陈老师一生经历丰富复杂,屡遭坎坷。在诸多困难挑战面前,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其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作为学生的我学习。
陈老师把学问作为事业,一辈子勤奋好学,对学问孜孜以求,其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也同样值得作为学生的我学习。
清明节前夕,我把对于陈老师的点点滴滴印象,东鳞西爪地连缀成文,以此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怀念和追思。
往事如烟,恩师未远!陈老师音容宛在,愿陈老师一路走好!你的学生永远怀念你。
(写于2018年3月22日,于2019年5月24日修改,并更新发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