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都是匆匆忙忙的来,急急忙忙的走。都没有好好看看这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小镇,有我美好的回忆,朋友和幼时的故事。
中秋回家在姐姐家过的,还有老爸,我趁姐姐做饭,老爸带娃的空隙自己一个人在街上走走。现在的街已经再也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以前小的时候,我很少有机会能上街玩,偶有机会也是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才有的去。那时候的街面很宽,不像现在都把店面盖到马路边上了。拥挤的车流很难顺畅的前行。
儒林小镇上的回忆儒林古称储村,因储氏族人最早于此建村定居而得名。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的故乡,唐肃宗李亨赐名“儒林”。
姐姐家是拆迁后搬来街上暂住的,她家前面是个老店,原来是一家名叫保忠店(不记得是忠保还是保忠了)的杂货铺。里面是一对老夫妻在经营,里面的东西都是从大上海进来的货。那时候每个人都喜欢上海货,一听上海货就仿佛高人一等一般,就像现在的进口货一样。保忠店里的东西真的是玲琅满目,稀奇古怪的东西见都没见过,什么带画的铅笔,贴纸、往脸上扑的粉纸、弹珠、折叠的小漫画书等等,整条街上独此一家。
我最喜欢里面的泡泡糖,那种泡泡糖样子和现在的绿箭口香糖一样,长长的,用粉色的糖纸包着,五分钱两个。那种泡泡糖吹出来的泡泡好大好大,可以把我的脸都包起来。
还有我喜欢的是那里的小折叠书,几分钱一本我不记得了,但我买了一本,还记得内容。说有个老夫妻,在屋外种了一棵种子,后来结了十个果,里面有十个娃娃,娃娃的本领各不相同。类似于七个葫芦娃。
我买了那本书其实是看不懂的,只看看里面的漫画,我们当地人称宝宝画。我的同伴叫海宏,他比我大三岁,他把我的小人书拿了去一会儿就看完了,然后又把小人书还给我,回家的时候他一边走一边告诉我里面的故事。
从保忠店再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这个镇上的招牌店百年老店树德堂,专看妇科疾病的,比如不孕不育,痛经等等。
儒林小镇上的回忆 儒林小镇上的回忆幼时,在树德堂门口有一个书摊,都是小人书,那可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每次来都要去翻翻书,然后脚就离不开那地方了。
花个几分钱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看的书真的是最幸福的事了,站累了就坐在树德堂门口的石墩子上。
树德堂门口有两个石墩子,有些来历,相传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在石墩子上坐过。传说铁拐李在天府也听说了人间树德堂。于是幻化成一个身穿蓑衣身患疾病的乞丐还是瘸子,大腿上生疮,烂到生脓坐在树德堂门口的石墩子上观看过往对病人。铁拐李见病人们都痛苦的走进药店,出药店时病者脸上个个病去如抽丝般开心。
于是铁拐李上前求医,还说自己身无分文。老板没有因为面前的乞丐没有钱和腿烂到生脓而拒绝他,照样给他诊治。铁拐李知道人间传闻不是空穴来风,这个树德堂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更高。于是便把身上蓑衣增上说:“凡遇疑难杂症,药中放一根蓑衣草。”言毕不见其踪,就知此人不凡。药店老板就照此人所说,凡遇到疑难杂症均药到病除。树德堂的名声远播延续至今。
还有一个传说,只要在树德堂门口的石墩子坐过的女子就会生儿子。(我就生的儿子,哈哈哈)
树德堂再往东去一点点路就到了大会堂,也就是电影院。现在的电影院都成废墟了吧?原来的电影院可是在这个镇最繁华的地方了。门口有影院的大海报,贴着就近的电影介绍。海报都是现画的和现写的,那画海报的人在这镇上可是最吃香的了。至于是谁,我也不认识,反正是比我大的那些个女孩子的偶像。
卖票的窗口就一个像狗洞一样大小的小方洞,里面的人坐着问你要买几张票,外面的人要把头往里伸伸才可以讲清楚。那些卖票的人都是供应户口,所谓的铁饭碗,拽的很,那个脸永远是板着的。
到了有电影的时候,影院门口就有卖瓜子的人。我记得有个老太太,她专门卖瓜子的,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人们都叫她卖瓜子佬。她把报纸裁成一张张小的,折成一个小尖角,抓几把炒香的葵花子把它包成三角形的样子卖五分钱。很难得才买一回来吃,因为那个年代太穷了。
我十岁左右的时候还去镇上卖过菜,非常不喜欢干的事就是上街卖东西了,因为内向不喜欢和人接触。但是没有办法,母亲要农忙,只得遣我来。
我记得有一次我来卖煮好的红菱,蹲在街面上的一个角落里,面前的人走来走去的就是不来买,我倒没信心想要回家去了,又怕母亲责怪,又留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有个妇女经过说多少钱一斤啊?我说了多少钱一斤,生怕别人嫌贵不要,说出价钱之后立马不做声了。
那个女的说还是买孩子的好,孩子们做生意实诚,不会少斤短两的。说的我心里面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虽然我现在不是做生意的,但我做人还是很实诚的。
姐姐打电话说饭做好了,叫我回去吃饭,把我回忆的思绪都叫了回来。看见那些曾经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大多都老了。虽然他们不认识我,可我还是朝他们笑笑,那种感觉很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