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发,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孔子说:“不到求之不得的地步,不启发,不到不知如何表达的程度,不启发。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就不再重复说了。”
钱穆先生说本则是承接了上一篇讲述孔子诲人不倦后,进一步讲述孔子的教学风格。学生应自勉。正如同样的降雨,有的肥沃的土地和贫瘠的土地的产出是不同的。
李泽厚先生言中国文化的教育学讲求启发点拨和自我领悟,而非逻辑性的推演。中国学问在于心灵的感悟和心性的提升,关键在与超越语言的感悟。从诗文点评知道禅宗的当头棒喝,无不如此。
李先生借机讽刺了一味追求西方理性说教的长篇大论,中国古人的众多注疏大多言简意赅,但是无不启迪心智,远胜今日之学术论文。这也是他撰写《论语今读》的初衷,用短文表达思想干货,而非以为追求所谓学术规范。
稻盛和夫先生则重视举一反三,比如在工作终于到了困难或产生了错误,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直接去求助于上级或同事,其实就放弃了自己成长的一次机会。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夫子的思想学说,只是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会在中途放弃,你现在是自我设限不肯前进。”
钱穆先生:“中道而废”和“今女画”是不同的,前者是歇息片刻再出发,而后者是画一条界限不再努力迈过。孔子反复强调不要停止,也不相信能力不够,停止则不再进步,能力不够只是放弃的借口。
李泽厚先生:至今也有以能力不够作为懒惰的托辞。所以立志于学就是要坚定地持续。
稻盛和夫先生:本则说明“人生的极限是自己设定的。”当你感到自己不行的时候,胜负已经分出来了。遇到困难要有“到此为止,不能后退”的决心,方能绝地反击,战胜困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