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个讲座,讲师是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一位80高龄的林德仁教授。从他嘴里出来的高科技词汇,让我羞愧,如听天书一般。
他的实验室致力于3S系统(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比如现在研究的珞加三号卫星是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测量卫星。它可以不惊动国家,精确地测量全球数据,继而建造逼真的三维模型。这款技术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如城市交通系统实时检测、森林火点实时检测等等。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科研教授,以前都是在教科书上见过。优秀的人的朋友圈也是常人不能企及的,与曾经的主席胡景涛是好友,曾经一起的同学现在也都是研究院院士。这些人的生活,我想都不敢想。
科研人员一般都是学霸级别的人,甚至超过学霸。因为他们对待学问有一股钻研精神。
一次,外国停止了对中国橡胶的供应,导致中国无法制造坦克的轮子。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制造橡胶,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于是林德仁老师他们一批研究生就自愿去海南为国家做贡献。在海南,师傅只是叫他们怎么做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后来回到学校,他们就不断的翻阅资料,学习知识。
通过学习,林德仁老师发现,德国教科书上的内容有错误之处,于是他写了一篇论文指出。这时候他遇见了他人生很重要的一位导师——王之卓,就是这位导师给了他很多的帮助。王之卓老师很认真的批改了论文,还就此和林德仁讨论了四个多小时。就是因为王之卓老师对学生钻研精神的肯定,才让他的学生在学术界越走越远。
这些事在我听来,简直就如同神话故事一般,我如同地上的一粒尘土,而老师则是高高在上,俯视地球的卫星。读书是林德仁老师的助推器,将他推上宇宙之中。
林德仁老师还提出了,学习很关键的时刻是大学。小学到高中是打基础的时候,各学科的基础要牢固。到了大学,大部分时间靠自己自学钻研。不断地学习,并且善于思考,做到读书——思考——实践——读书钻研无限循环,才能把问题琢磨透彻。
我想,这就是大家读书的差别之处吧。学霸们是边读书边思考,带着疑问钻研透彻,而我们则是呆呆地死记,最后换个样子就不会了。
李德仁老师还告诉我们:在德国,所有的考试都是安排在开学。而中国呢,叫期末考试。有人提议也改成开学考试吧,大家都反对说:不行,放个寒暑假早忘干净了。
由此看来,中国的教育都是灌输式教育,大家都觉得考一门就轻松了,可以丢了,其实这些知识掌握好了是一生受益的。
回想我的大学生涯,除了吃喝玩乐啥都没留下。但愿我的子女,以后也能多接触到这样的“卫星”,掌握上升的本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