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写作加深了我的教育理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戳中我心,所以再晚也得打开简书写上几个字,坚持写作也是一种态度,现在坚持阅读已成为习惯,接下来就试试让写作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吧。)
晚上没有听课,翻看了李竹平老师这本《我在小学教语文》的前面几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智慧是有道理的,昨晚翻看第一遍的时候,由于困意干扰,脑海里只有“母语课程”这几个字。买这本书的缘由也是喜欢他的公众号,本以为是关于统编版教材教学设计的合集,没想到是为了丰富当下语文课程而另开发的一种“母语课程”,这个境界对我当下而言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自身专业素养的局限,但,是前进的方向。
今晚第二遍再读的时候,还是困,索性拿起笔起来记,第二遍过的时候,思路明显清晰很多。
针对于统编教材的问世,作者就思考了“如何开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设计了这个母语课程。(明天看笔记再继续写。)
2020.10.21
每日的阅读学习已成为习惯,但写作却仍未成为习惯。虽然碎片化灵感很多,但大多是跳跃性,无法系统地表达出来。反思一下,还是写得不够多,所以今晚通过小结晚上学习所得来进行一下输出吧。
关于“统编教材的重构”,我认为这是与之前的“单元的整合”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解读与设计。单元教材的重构目标指向于母语课程的学习,是基于“为儿童全生活着想”所提出的设计理念,这里更需要调动老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单元教材如何重构,作者以三上第一单元为例,先对单元整体进行解读与课程规划,根据单元导读中的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逐一对每课进行有目标,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设计;接着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我所学到的单元重构的基本步骤是:(待之后产假回去有机会在课堂上将以下理念进行实践可形成论文进行发表)
1.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关键。
2.根据单元导读,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单元目标有层次地落实到单元的每一部分中去,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
3.大量阅读与本单元的题材,体裁,内容,作者等有联系的文本甚至整本书,为拓展文本阅读做铺垫。
4.把所有的材料收集起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将语文园地里的内容,习作的要求有机地,巧妙地分配到每一课的学习任务中,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时间,为整本书阅读腾出时间,真正有质地落实语文要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