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初一生。
从选校开始,焦躁至今。本想寄托于全面补习,国家“双减”让此念头、计划凉凉了。这个意外让我在面对中考分流这个十字路口,对如何教育孩子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无所倚赖。

有句话说,“我认真起来我自己都害怕”。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到底怎么了。在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之前,我已经这样了。如果我们不能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行为,看见自己的情绪,看见自己的期待,那么我们可能会一直这样下去。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也讨厌自己这样,我也讨厌这样的自己。
####
我试着在我的知识库中,拿理论来解读这个现象:
what:自动化的行为,不能被觉察的
link:自动化模式、本能脑与情感脑(三脑)、快乐我(三我理论)
pick:自动化模式
数据显示:普通人每天95%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动化反应中,未经思考和判断就做出了情绪和行为反应。
如果不是经过自动化的生活,非自动化的就会消耗人的意志力。意志力的使用,需要自律、束缚、克制。
什么是自动化反应?心理学上的自动化反应是指没有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思考,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而进行操作的高效的心理加工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做出这个反应时,你自己是不带有认知思维的,而这个反应带来的后果你也是没有预见的。
事实上,这种自动化反应经常带给我们不想要的结果。而且,生活中我们的自动化反应常常是针对自己的家人或最亲近的人。所以,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最差的情绪留给了最亲的人。
Why&How
看到了这些,对我们有怎样的意义?
能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以上认知的过程是智慧脑作用的结果,而智慧脑的打开,是在情绪被看见、链接的本能需求被呈现之后。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觉察、认知升级的过程,而往往需要有人帮助会更快、更高效被解决。自我觉察会慢。快慢之间都是选择和配合。】
####
当我们处于无名之中,我们的心就浮躁了,言行也乱了节奏,呼吸也乱了节奏。而情绪产生的能量场就增强了。附近的人都会受到波及。
所以我们觉察不了自己的情绪,观不到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孩子身上能折射出我们的反应。
所以我看到小同学,烦乱、行动力不坚定、时好时坏,情绪忽高忽低。在各种试卷中烦躁、莫名于这样的意义,学习就是各种试卷吗?
反观到自己的情绪上,到底是成长还是成绩,到底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还是分数论??原本是将这样的难题抛给教培机构,难题转移了而已。现在选择摆在自己面前,如何做?纠结、焦躁、担忧……

面对难题,我们需要去解决。
最好的事情是,你知道了问题,最担心的是你不知道或者视而不见。这样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入口。

假期作业,老师群里提醒家长关注,一定要敢于管教,检查作业。为了完成,假期最后一天问作业怎么样了,结果如上图,为了保一方安宁,我没敢再看其他的。
后得到英语老师的私聊,作业大题没做;为了不接到数学老师的家长通知,我主动问了情况,也是不好。作业完成质量不好。
好吧,问题已经摆在面前了,怎么办?

因为有资源,有方法,所以可以系统化解决问题。长期有效、省时省力。
##
好复杂
好中心
好显摆
(三我一体,自我觉察)
##
我的问题是什么?现状是什么?我的期待是什么?
做了心理盘点后,就约了朋友帮我教练对话,梳理自己。因为我是听觉型学习者,自我书写式觉察、自我对话对于我的突破效果就很有限。
其实在整个教练过程中,我是一种无奈式松弛状态,看见自己对于“培养或者帮助孩子自主认真完成作业”这件事情,我是没有兴趣的,不愉悦的。
50分对话中,有一个状态调整点。“理想中的妈妈是怎么样的?”
和孩子一起玩耍。经常聊天。走走逛逛、见见各种风景。给予引导,帮她厘清思路,解决问题。
没有说完,我自己就乐了。这个是妈妈干的事吗?有这么美的事吗?原来我想这样的。头脑说话了,这怎么可能?没有材米油盐酱醋,没有熊孩子?
“如果带着这样的模样,你会怎么做?”
和孩子说说这个好玩的事情,不仅仅是她想躺赢,妈妈也想躺赢。其次,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各自管好自己。再次,没有了。
大脑出来说话了,怎么可能用这种,她不是成年人,如果成年的状态可以这样,也要这样。但现在肯定不能。
要分阶段的。
是呀,做妈妈要跟着孩子成长的阶段,去匹配风格的。
####
这个时候,现实的我,就结合生涯的专业知识,人的发展阶段的特点,理智地孩子我,应该要科学养育,而我现在不是的。
所以,解决一个问题,特别是关于人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就能解决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是教练,也需要被人教练的。
####
所以,现实的我和本能的我,在这场教练对话中达成了一些约定。也澄清了一些问题。
所以做妈妈,更要勇敢做自己。本能的我要看见,被关照;现实的我,自然会在理想状态和欢乐原则两端取一个平衡点。我们是有智慧的。
如果那个本能的我,没有被关照,没有被允许,情绪就会出来,自己就会产生纠结。表现出来就是情绪不稳、严重的可能出现脱轨。
所以玩乐与需求要被看见,被满足,被管理,孩子才是孩子,大人才是大人。

除了爱,爱,爱,允许,敬与畏也是一种养分。没有无线的自由。

大胆管教。没有绝对的管教模式,只有适合的。看了那么多养育理论,不知道怎么选,怎么做?
有道无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我尊重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的样子,这样子的妈妈,这样子的女儿,这样子的朋友。(太太不是自然角色是社会角色)。
我负责帮助你成长,分数的高低是你的本事。我要做的是接受这样,把人生的画笔交给主人。即使画的不好,也是你的作品。
分数是学习能力的外在体现。能力好分数一定好,分数好学习能力是不是一定好不确定。只有将学习能力与分数匹配,成长与分数协同,才能双赢。
拆解分数背后需要的能力、知识、心态影响;以初中阶段竞争分流为表现目标,个人成长为成就目标,协同作用,实现成长与成绩双赢。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体现认知!
做尊重自己内心,坚持自己信念的妈妈;
-更喜欢乐、自在的状态;
-更重视成长、不喜被束的人生样子;
-充满智慧的理智我,可以带领自己做出最靠谱的路线选择;
-以超然我为主调的我,会引领自己一直向前。
科学路径、协同作用,我负责辅助成长,你负责战术成绩,此刻开始你的人生由你执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