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桌上那本《百年孤独》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尘灰,书签被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前面的已经差不多全忘记了,后面的自然更无法再走进去。一个个不断出现又消失的人物,在小说里总是很容易就翻过去,夸张怪诞的描写让我觉得离现实生活毕竟远了些。
丢在卫生间里的一本杂志却让我对孤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奶奶的日记,一对夫妇的晚年,三个故事并不是一个主题,但我却从里面读出了每一个人的孤独。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从人开始有思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一生的孤独。没有人去在意你心里想什么,却常常有些试图改变你的想法。
那个孩子既无法按照自己内心成长,也无法逃离家族的宿命,他就那样艰难而纠结地生长着,那种无处可诉的被撕扯的疼痛,将伴着他的一生。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你没有思想的时候,你已经被植入了别人的思想。当你有思想的时候,已经无法挣脱原来的枷锁,稍偏离即定的轨道,就会被鞭策,被限制,被引导,那是一种无法做自己的孤独。
已进入暮年的奶奶开始写日记,因为没有人有空余时间听她说话。似乎活到她这样的年龄,已经不需要再有思想,就这样静静地生活,不给任何人找麻烦就很好。她的存在感极低,似乎已经可有可无。人到晚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似乎也没有人能够解答。当你活着不能为别人做什么,是否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我不由想起了那个顶着稀疏的白发,每天拿个凳子坐在小区里跟着太阳移动的老人,她的居所是依据季节或月份被轮流安排在子女家的……
我想说的是这个奶奶还是比较幸福的老人。还有一些倾尽所有培养子女挤入北上广的父母,刚退休的时候拿着退休工资出去旅行的日子觉得也挺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发现两个人不敢有一丁点的不舒服,因为谁也照顾不了谁,生活在都市的孩子也只是还乡时亮丽光鲜,在他们那三口之家里,并没有你一席之地,一旦你入住,他们的小康生活就会受到影响,你的存在显得那么的尴尬……
到底是谁拋弃了谁?到底是谁该为谁负责?少年的不由己与晚年的不由己有什么不同?承上启下的中年人又何曾得意?
竟是谁也由不得己!一切无非都是命中注定。
生活总是这样,关注自己是一种本能,却左右是由不得自己。孤独是所有人的现状,情绪的过度焦虑促使了人与人的交往。你需要一个能听懂你心情的人在身边。但每个人都活得这么辛苦忙碌,谁会停下来听听你的心情。如此说来与在一个频道的人同行是多么的重要!
至少,你们可以一起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