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后感
语言评价的暴力

语言评价的暴力

作者: 感恩遇见0331 | 来源:发表于2022-12-25 22:03 被阅读0次

    请慎重对自己的学生作出评价,哪怕是你想表扬他!

    《国家精英》,作者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布迪厄用特定时间、地点的案例,展示了教育复杂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教育是社会中很核心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教授知识,还通过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考试怎么考这一整套机制,来分配社会权力、完成社会再生产,让社会一代代运转起来。尽管布迪厄的分析只适用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但他使用的方法对后世研究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学者,有很大启发。

    布迪厄研究了几十年的学生档案,尤其是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和学科建议,发现出身上流社会的学生普遍收到了最高评价:早慧、有天赋、有创造性,甚至是天才,暗示普通考评体系已经无法衡量他们的卓越。有时评语里还会掺杂一些关于外貌的描绘,类似风度优雅、眼神充满智慧之类,显示出老师的偏心。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得到的美誉通常是博学、勤奋、聪明,说明他们符合这套考评体系的要求;而出身不好的孩子得到的好评则很可悲:天性老实、品行端正、有进步空间。

    作者布迪厄把法国大学的这种根据阶级贴上学业标签的行为称为“符号暴力”——用符号的方式施加的暴力。符号暴力甚至比直接的暴力还要有效,因为它把人们无法接受的,变成了人们自愿相信的。如果一个孩子收到的评价是“你就是个工人的儿子,没有光明的未来”,他肯定会生气。就算评价是“你很普通”,也不是很让人信服。但如果学校用貌似客观全面的话术说:“你品行端正,但缺乏变通;记忆力很好,但创造力不足;学习勤奋,工科比较适合你。”这个评价是不是就更容易让人接受了?这就是符号暴力的狡猾和有效之处。

    读到这里,不知道你是不是有不寒而栗的感觉,想想看,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有被自己的老师评价过?我们在教学中又有过多少次曾经评价过学生?这些评价,即使当初我们是出于好心,比如说某位同学,虽然不是特别聪明,但胜在特别努力。虽然我们想要刻意强调的是他的努力,但无形中给他的“不聪明”的定义也许就会伤了他的小小自尊心。

    经常听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要作出即时评价、积极评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渴望被老师看见,被老师赏识,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总是很苛刻。

    即使是以赏识的角度来评价,内心深处却又有着阶级的划分,细思极恐,细思极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言评价的暴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qmg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