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斯人已逝8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14:42 被阅读0次
    怀念:斯人已逝8

    最近讲授完诗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读过《昌耀抒情诗集》,诗人独具特质的诗歌语言和风格,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在当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诗歌现象。而此刻,我们对诗人昌耀的深入研读,正在进行时。有幸读到陈东东的《斯人昌耀》,本文所述昌耀生平事迹主要依据昌耀诗文、李万庆《王昌耀:中国西部诗的创始人》(《人物》2006年第9期)和燎原《昌耀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8)等,在此与诸友分享。

    怀念:斯人已逝8

    像他五十年代的写作那样,昌耀在这首诗里依然塑造和讴歌西部开发者的形象,那也是他当初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不过,受难者和修道者的形象被叠加在了开发者的形象之上。同时三位一体的,是其所历之境,那奇异的风景――既是开发、改造的对象,又是接引、容纳者和教诲、提升者――于是,实际上,反而是高原开发、改造了“他”……对高原与自我形象的双重崇化和神化,在第六首《寻找黄河正源卡日曲:铜色河》里,又收束而延伸为去“寻找那条根”——

    是以对于亲父、亲祖、亲土的神圣崇拜,
    ……
    寻找那条根。
    ……
    我们一代代寻找那条脐带。
    我们一代代朝觐那条根。

    这不禁让人想起八十年代中期一时间热度颇高的“寻根文学”和“文化史诗”,就像昌耀对青藏高原的抒情,总是被人归流于那时候同样热度颇高的所谓“西部诗”。他将一己的苦难置于民族神话、人类历史和宇宙结构去反思和化解,经由穿透时空的想象力达成超越现实羁绊,与天地精神对接和往来的写作,跟那些年里的“寻根文学”和“文化史诗”,的确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同样写于1984年的《巨灵》,最能说出昌耀以其诗歌创造的那个带有自传性的青藏高原形体之“巨灵”:

    宇宙之辉煌恒有与我共振的频率。

    有所不同的是,他的讴歌,意图愈合他在这地方撕开的命运创伤。昌耀八十年代诗歌对西部地理文化宗教历史的开掘,并不跟他三十年前响应号召开发西部的来历脱钩。那么,他是一以贯之的——他只是从五十年代开腔为西部歌唱这个出发点抵达了新境——《巨灵》对此说得明白:

    ……阿力克雪原的大风
    可还记得我年幼的飘发?
    其实我何曾离开过那条山脉,
    在收获铜石、稞麦与雄麝之宝的梦里
    我永远是新垦地的一个磨镰人。
    ……
    没有后悔。
    直到最后一分钟。

    结尾两行,算是昌耀对自己早年带着“使命感”来到西部以后所遭遇的一切,给出的一个勉强的结语。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1985.5.31

    昌耀这首不妨称之为新诗绝句的三行短诗,孤绝堪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它那感动于虚妄而触兴致情、廓然生发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泯化于苍茫无垦的寂寥。抵达此境的来路,或许,可以在1982年7月的《所思:在西部高原》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斯人已逝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h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