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喝过腊八粥,因为我们这里没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风俗,第一次认识腊八粥,那也是在课本上。
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八宝粥风靡一时,一直记得那个“熬啊熬”的广告,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女熬成了一位发丝染有白霜的婆婆,一锅粥终于熬好了。
我很喜欢那种甜甜的、糯糯的味道,特别是那花生、腰果都是面面的、粉粉的,入口即化,吃的时候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不过,虽然很喜欢那种味道,但冰冰凉凉的总是让我难以尽兴,也从来没有自己煮一锅温温的让自己饱个口福,一来没有时间,二来没有心情。现在回头想想,其实我的青春都是在为生活奔忙。
腊八粥再次闯进我的生活,那是乘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腊八粥》而来的,文中沈从文先生对锅里“叹气的粥”的描写,让我也忍不住多咽了几次口水。
那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家庭画面,让我有点蠢蠢欲动,也很想熬那么一锅粥,给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但因为各种琐事,熬粥的事情,一直停留在“想”的状态。
昨天,和儿子在超市里闲逛,在一堆“八宝米”的柜台前,儿子说:“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是腊八节,按照过年的风俗,是要喝腊八粥的。”
是的,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饺子,腊八节喝腊八粥,小小的他比我记得清楚,这些年,我的心里一直只有孩子成长以及生活需要的房子、票子……
“你想喝腊八粥吗?”我问儿子。
“随便,如果你煮了我就喝两碗,你不煮,我不喝也行。”儿子总是表现得很随和。
我是一个母爱泛滥的妈妈,却也是一个没有耐心的妈妈,在生活的规划上,我向往高瞻远瞩,但在生活琐事上,很少有那些细腻的画面。
“那我就煮一点吧,不过妈妈是第一次煮,不管好不好吃,你都要和妈妈一起把它消灭光。”知道自己厨艺不好,所以在开工之前,我最担心的是“销路”。
得到儿子的同意后,我们开始一起挑选腊八粥的配料。儿子选了红豆、绿豆、花生、莲子,我选了红枣、葡萄干、枸杞,再加上糯米,刚好“八宝”,还真是乱糟糟的一锅粥。
回家后,我先用压力锅把红豆、绿豆、花生、莲子压了一遍,然后加入红枣和糯米又压了一遍,最后把枸杞和葡萄干用开水烫过后放进那红褐色的粥里面。
儿子把装白糖的瓶子捧过来说:“妈妈,腊八粥是要放糖的。”哦!他和我一样,特别喜欢吃甜的。
“甜不甜?”我放了几勺糖搅拌均匀后给他舀了一小勺到碗里。
他吃了一小口,砸吧砸吧嘴,像美食家一样老成地说:“还加一点,不够甜,这腊八粥,最重要的就是甜!”
又加了一勺糖后,他欢呼:“就是这个味!”
和他相对而坐,隔着热气氤氲的桌面,大嘴习惯性地撇的很大:“老妈,这是你为数不多的一次成功的烹饪,再接再厉!”
“腊八节吃腊八粥,祝你节日快乐!”大人不计小人过,对于他的揶揄我已经习以为常。
晚上他洗碗的时候,看了看锅里的粥,自言自语:“明天早上还可以吃一顿。”
看着他那小小的身影,我很感动,其实生活中的小确幸一直都在,只是我的心过于浮躁,没有停下来细细地品味。
我想,我应该谢谢沈从文先生,是他的一篇《腊八粥》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让我停下来细细品味这生活中丝丝缕缕的香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