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思想【上】
现在的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呢?
它有什么新意吗?
麦考莱认为,培根描述的归纳法早已是过时的东西,根本不应引发什么轰动,更别说为其立碑了。
”世界伊始,人们便开始从早到晚地运用归纳法:一个人推断肉饼不适合自己,因为他吃了就难受,不吃就不难受,吃多了最难受,吃少了少难受,而这就是他在无意识却十分有效地运用《新工具》中的所有表格。”
不过约翰·史密斯很难如此准确地运用这些“三表法”,他很可能不顾肠胃的困扰而继续吃肉饼。
况且,就算约翰足够聪明,那也不能掩盖培根的成绩——逻辑学的工作是什么?不就是对聪明人的经验、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吗?--——科学的工作呢?不就是通过规则将少数人的技艺转化为可以传授给大众的科学吗?
但是,这样的系统陈述是培根的独创吗?苏格拉底的方法不是归纳吗?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采用的不是归纳法吗?罗杰·培根不是一边实践一边宣扬归纳法,而弗朗西斯·培根只是宣扬吗?伽利略不是总结出比科学实践中更系统的归纳法了吗?就对归纳法的使用而言,罗杰·培根做得最准确,其次是伽利略,再次是亚里士多德,最不确切的是苏格拉底。伽利略勾画出的是科学的目标,而非实践的手段,他向后人展示了一个用数量表述的全部经验和关系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则是在没有其他方法、材料自身又不适合使用他至爱的宏观普遍假说演绎具体结论时,才会使用归纳法,比起对词语和观点进行界定和区分的分析法,苏格拉底其实并不怎么使用意在收集材料的归纳法。
培根并没有自称突破前人,好比莎士比亚,他体面地接管,又用同样的方法,使一切经他触碰的东西焕发新的光彩。
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渊源,就像每个有机体都有它自己的食物一样,属于他的就是他消化食物并把它们转化为血肉的方式。
就像洛雷指出的,培根“不蔑视任何人的观察,却用自己的火炬点亮了每一个人的蜡烛”。
不过培根也承认他的人情债:他提到“希波克拉底那种有效的方法”——一将我们送至归纳逻辑的真实发现地古希腊,他还写道:“柏拉图(有时我们不太确切地写作‘苏格拉底')展示了用归纳和观察个体的方式进行研究的好榜样,尽管这种方式太过散漫,既无力量也无效果。”
若要辩白自己从前辈那里承受的恩惠,他一定会鄙视:我们又何苦夸大其词呢。
但是话又说回来,培根的方式正确吗?它是现代科学最富成果的方式吗?不。总体而言,科学使用过的获得了最佳成果的方式,不是材料的积累(“自然史”)和对材料依据《新工具》中复杂表格的处理,而是简单的假设、演绎和实验。
因此,在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之后,达尔文产生了将其人口增长速度倾向于高过物质财富积累速度的假设应用于一切生物的想法,并由此演绎出这样一个极有可能的结论:人口对食品供给造成的压力促使生物为了生存而竞争,其中适者生存,并且每一代都更加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最后,(通过假设和演绎确定问题及研究领域后)他转向了“大自然永不枯竭的面孔”,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对事实一一进行观察和归纳。
再有,爱因斯坦构想出这样一个假设,或者是受了牛顿的启发,即光线的传播途径是曲线,而不是直线;从中演绎出这样的结论:星体看似在天空中确定的位置(根据直线理论),实际上是在距那个位置偏离一点的地方,然后他又设计了实验和观测来验证这一结论。
显然,假设和想象的功用比培根认为的要大得多,科学步骤也比培根式方案更加直接和明确。培根自己也预料到自己的方法会被淘汰,科学实践自会发掘出更好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政治家讨论得来的。
“这些东西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来使之逐渐成熟。”
即使培根精神的推崇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大法官在为科学立下规约时,落在了同时代科学发展步伐之后。
他反对哥白尼,忽视开普勒和第谷,他贬低吉尔伯特,似乎也没注意到哈维。
事实上,比起研究,他更喜欢论说,又或许,他没有时间进行辛苦的实验。
直至去世,他在哲学和科学领域所做的工作仍是零碎、混乱的,其中充斥着重复、矛盾、理想和引言。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