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亚洲商学院4月14日公开课分享。
今天在座的,都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如何运营企业社群。
运营社群是企业实现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那社群该怎么运营,效果又该怎么评估呢?
今天精选了一些我自己在日常社群运营中的的一些认知,和大家做一个简短分享。
一、先来说说社群形成的前提
社群运营的前提是每个参与者都认为,自己能从社群里获得利益。
也就是说,要让用户觉得,在社群里获得的价值会大于自己的付出。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利益类型,有的能获得信息,有的能帮自己养成好习惯,有的能发现什么值得买。
所以,企业在建立社群之前,就应该想好能让参与者获得什么利益。
企业社群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跟产品互相配合,在产品基础上提供更多价值。
第二种是收集用户需求,帮助产品迭代。
第三种是维系核心用户。
接下来,我和大家简单聊聊。
第一种模式,跟产品互相配合,提供更多价值。让社群和产品互补,如果产品或商业模式有什么缺陷,社群就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解决方法。
比如空气净化器这样的产品,需要生产和运送周期,如果一次性没有足够大的订单,协调起来会非常麻烦。一家比较小众的空气净化器公司,就根据这个情况做了一个具备团购属性的社群。到了雾霾严重的时候,大家都有了需求,就组织团购,一次下30台的订单就能打九折,下50台就8.5折。用户本来就有需求,再加上可以打折,群里好多人报名,就容易跟着一起下单。这也叫社群拼团模式。
第二种模式,收集用户需求,帮助产品迭代。这种模式很常见,比如产品内测群、天使用户群等。成立这种社群的最大目标,就是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建议和看法,来优化提升产品。当然,如果通过这个群,你能对用户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那就达到了更理想的状态。
经常这种模式,我们用来做新产品的市场调研和试运营。
第三种模式,维系核心用户。核心用户可以是付费最多的用户群体,也可以是活跃度最高的群体。他们能提供的价值,是普通用户给不了的。
那么怎么维系核心用户呢?
激励政策是个比较有效的措施。比如六将酒的社群运营模式。当核心用户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就升级成为区域经销商,拥有区域品牌店和区域销售业绩的分红,相当于自己自己只是消费,就从消费者成为了分红的股东,从而绑定终身消费关系。
说企业社群的模式。
二、再来说说,怎样给社群设计一套规则。
设计规则可以分成两个步骤:第一,设计好关键岗位的角色。第二,每个角色要有明确的任务。这样,确保时刻有人在关键岗位上,社群才能正常运转。
社群的性质、功能不一样,关键岗位也不一样。这些具体做法我们换个时间好好交流。
第三、社群运营了一段时间以后,如何评估效果呢?我这里分享几个标准。
一个标准是看用户在社群里投入的成本,要么花了很多时间,要么花了很多钱。跟其他社群相比,用户投入成本越高,就说明他们认为这个社群越有价值。
还有一个标准是看用户愿意不愿意推荐。有一个方法叫NPS,就是测量用户的净推荐值。
这个方法相当于一个用户裂变的一个工具,主要测算愿意把社群推荐给他的朋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让用户在0到10分的范围里打分,0代表绝对不可能,10代表可能性极大。然后根据用户的打分,把他们分类,再按照一个公式来计算。算出来的结果如果高于50%,就意味着这个社群还不错,大家愿意不断转介绍,推荐朋友加入。但要是低于50%,就意味着大部分人不满意,哪就需要反思、优化一下运营手段了。
总结一下,今天呢,主要和大家分享了企业社群形成的前提,企业社群的三种模式,给社群设计规则,以及如何评估社群运营的效果。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企业社群,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具体如何开始。这个月也就是4月23日,24日,我们香港亚洲商学院会在东莞市南城区诸葛文创园,有两天的课程,由北京大学的刘老师和龙老师一起,手把手教各位企业家落地实操建立自己的企业社群。
有意向的,可以找课程助理报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