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国外的老同学聊天,才发现现在自己戾气变重了、焦虑感增加了。
老同学30多岁,又开始读第三个专业的研究生。她给出的理由是,就突然想知道人类学是怎么发展的。
我问她,你不觉得30岁开始读研有点晚了么?她反问我,30岁不是刚开始么?还晚?我觉得自己很年轻啊!
我这个德国老同学,高中毕业后做的第一件儿事儿就是去东南亚义务支教,顺便做了半年社会类义工,然后才去上了大学(反正德国大学免费,而且不要求当年高考当年上。所以很多人都先去做社会公益,明确自己的兴趣后再选大学的专业)。
我就她30多岁读第三个研究生专业这件事儿描述了一波中国的情况。我说,中国呢,好多工作都只招35岁以下的人(还得是有经验的,否则最好是应届,而且大部分人读研也只读一个,然后要么读博,要么工作…)
老同学表示理解,但她震惊于中国人人均寿命也有70多了,为什么工作岗位还限制年龄。
她说她反正无所谓,她已经辞了职,打算先读研,然后再看看有没有更有趣的工作。她说她的同学里,年纪最大的还有80岁的。活到老学到老嘛。那个老太太读研也不是为了换工作,只是想学习而已。
这一波天聊下来,我感觉国内经济发展不错、疫情和控制地很平稳,但最不平稳的恰恰是人的心态。
以前在欧洲学习的时候,就发现国内和欧洲国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心态。我们中国人似乎太急于在年龄界限前达到太多东西。18岁高考,一考定终身;20多岁谈恋爱,不谈就好多人催你相亲;30多岁结婚生子,否则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40多岁没当上主管高层,似乎就已经是个失败者;60多岁没抱上孙子,就跑去催儿子催女儿生…
什么样的年龄就干什么事情。似乎这句格言早就刻在了中国人的内心里。
现在想来,这样做是不是过于急躁了呢?难道人一出生起就是为了早早进入既定的循环,过上人们刻板印象中规划的生活吗?
如果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不给自己的人生那么多限制,不逼迫自己进入某个既定的轨道,也许每个人的心态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一定要在某一时刻达到某种成就呢?达不到又怎样?世界就会倒着转了吗?
反而,如果所有人都在从事自己喜爱的事情,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中国的孩子也许会更快乐、更健康;我们的成年人也许会更知足、更幸福吧。比来比去,追来追去,卷来卷去。这大抵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