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离开,因为走得太着急,没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为此哭了很久。
事后,妈妈有没必要对此事与孩子进行沟通。
可以与孩子沟通。
至于有没有必要,要看妈妈和孩子两个人的需求。
过程当中,如果妈妈心里已经有了不踏实,想跟孩子聊聊,那么就可以聊。
家长要向孩子学习,他们是最自然地在做沟通。
面对情绪,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消化或者从中学点儿什么,那么就让它自然过去,不必讲出来。
当他觉得自己处理不了,则自然会表达出来。
在妈妈这里,是不是每件有关孩子情绪的事情,都需要过后更好地处理一下?需要妈妈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孩子没有主动提出,但妈妈总觉得心里有个事,不踏实,那么就去主动找孩子。
和孩子一样,妈妈也是自由的。
至于对孩子情绪的关注有没有过头?
只能跟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断去摸索。
跟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做到尽量温和,尽量不用过于激烈的情绪和言辞,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一旦有问题,是孩子给你信号。
有时候孩子会说:
“妈妈,别再说了!”
或者当我们因为害怕、焦虑对孩子“过好”,做得“过多”时,孩子会觉得很辛苦,并用表情告诉我们:
如皱眉头、不耐烦、听不下去、避开话题……
很多人没在观察孩子的反应,只是一味地跟着自己的头脑,即使孩子说“别说了”,还是停不下来,非说不可。
3岁的小朋友发现他尿急的样子,提醒他,他根本不理会甚至会发脾气。有时会真的尿在裤子上,并会因此发更大的脾气!
如何指导?
不提醒。
他可以发脾气,他冷静下来之后,妈妈要告诉他:“下次有感觉,要记得去厕所。”
两三岁的孩子正是最执拗的时候,很想自主,讨厌别人主动来帮忙,除非他自己提出要别人帮忙。
这么大的孩子来说,控制大小便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一项成就,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搞定,所以一旦搞砸了,如尿在裤子上,他会很挫败、很不高兴。
妈妈要允许他有这种失败,并认同和接纳随失败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