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三年的文字

作者: 跨浪 | 来源:发表于2017-01-26 20:48 被阅读85次

早在而立之年的时候,就打算写点什么。对于一个生命的降生,感慨颇多,但将手放在键盘上以后,人微言轻的我又不知该写什么。仅仅带着对一个新生命的尊重,读了几本书,又拥有了一些新的记忆。总不能自抬身价,写出类似成功学的鸡汤文字,对阅读的人说三道四吧。

只是现在由“常识”筑起的围墙,正在一步步倾倒。难以抑制的快感,让我下定决心,记录这一过程,不能任由它们变做新的常识,融化在记忆里。

从小我就羡慕拥有优秀的记忆力的人,他们就像上天的宠儿,无论做什么都显得那么轻松容易,而我属于被遗弃的那个。

小时候,在过道里背一片文章。念了不知道多少遍,背了不知道多久,总之久到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不用看书就能在我卡住的时候,立刻给出提示。这样的场景在义务教育阶段太过常见,常见到父母对我也就没有了什么过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偏科的我,依然无法习惯这种,以考验记忆力为主的学习方式。对那些学科除了放弃,好像再没有其他抗争手段。如是几年,十几年下去,只留下了自己记忆力太差的自证预言和对读书的恐怖。就这样,我在这个世界上得过且过地混了几十年。

自从小生命在妻子身体里安家的那一刻,仿佛一切都发生变化。毕竟是要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欣喜里总带着一丝不知所措。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总要教她些什么吧。可是,混日子的我好像一无所有。那一刻起,决定开始练字。


给自己家写的鸡年对联

在练字的过程中,逐渐触碰到常识误区。书和书,一个是写字,一个是写完的字。读书,看的是字,也是记载下的内容。一笔好字,一篇妙文,都有作者背后的时局。思考的越多,练字这个简单的过程,就能挖出很多有趣的知识。你会发现文字是活的,也有它自己的历史、衍化和死亡。在写字的过程中,读书也随即跟进。

记忆中,学生时代的我,几乎没有课外书。妈妈,一直认为我应该少看点闲书,多花点心思在教科书上。好像是10岁生日那天,妈妈破天荒的买了全四册的《舒克贝塔历险记》前两本,许诺考试成绩好的话再买后两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爸爸,则在我6、7岁时,有次写作业的时候偷看漫画。因为警告多次无效后,被抓起撕碎。

当然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负面的事实总是夸大一些。几番趁着夜色,牵出一本黑色封面,印有烟花绽放图案的《365夜故事》。妈妈会经常念给我听,里面的一个关于七色花的故事,总让我觉得,如果是我,我会许下拥有更多七色花的愿望。也不知道那时的我,有多少愿望等待实现。

还有一本更早,应该是爸爸买的。有印象的故事是女娲造人和潘多拉魔盒。想来应该是一本中西神话故事。却留下一个到现在也想不通的问题,关在盒子里的“希望”,对人类而言以为着什么?

现在,有了重拾书本的想法,却又出现一个新问题,不知如何选择。根据强大的社交网站还有罗辑思维的推荐,读了诸如《信息简史》、《黑客与画家》、《必然》……之类准专业的书。读着读着,渐渐觉得它们和以前读过的教科书完全不同。一本本就像鲜活的思想再向你倾诉,论证严谨,逻辑清晰。与之相比,教科书就如同用一堆各不相关的器官,七拼八凑出的怪物,用魔兽里的称呼就是“憎恶”。
读书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知识体系太过欠缺,越显无知。渐渐地,也就不再冒然去找别人推荐的书单,随性而读。不经意间又读到了《诗的时光书》、《皮囊》以及李娜的《独自上场》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这些书才是对生活有用的书,他们用不同的视角,诠释世界的丰富多彩。那段时间,每读一本,就觉得不错,按耐不住地想推荐给熟识的人。现在想起,好像还冒着傻气。不过是作者的文字正巧抓到自己的痒处,共鸣频频,仿佛碰到了知音一般。但在别人眼里,也许不过是平淡的流水账,或无病呻吟的痴言忘语。就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能有几人,能在小学时体会到那种心情。但是在今天,凡是去过大城市打拼的人,再度回乡的同龄人,那就是一种无需多言的共识了。漫无目的的阅读反而使我对自己的认识不断的改变。渐渐觉得,读书就应该是兴趣使然,读那些目的性太强的读书应该不称之为读书吧。例如,教科书、成功学之类。写字和读书,就像一个深坑,我已经陷了进去。尤其最近读了《刻意练习》还有陈丹青、梁文道、李笑来的一些论著后,受影响的部分更多,就写先到这里吧。

以后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至少我可以告诉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要被“常识”困惑,更不要被学校里主次不分的畸形教育体制耽误。
体育,有一个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音乐和美术是对艺术的最直观的感受。语言不过是为了表达思想,并不难学;数学也仅仅是为了避免人类语言的不准确而诞生出另一种语言,对越来越多的符号不用困惑;舞蹈、音乐以及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都基本上是一种更为朴素直观的交流方式,不用想得太多;文字、乐谱、画作、源代码……它们保存信息是为了跨越了时间,并不晦涩。


最近的色彩练习

常识里,学校应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科书更应该是学习的阶梯。
可是现在的学校,已经沦为工业时代的遗留产物,而学生就像是标准化的产品一样,批量打造。教科书就不再多说了,无意批判当今的教育体制,只是太多“常识”围墙就是在那时建立的。
批量生产的学生终将毕业,被压抑的情感无处宣泄,于是乐得撕书,中毒已深而不自知。习惯划重点、通事故的人,在走出校门那一刻,恐怕只能看到价格标签上的醒目数字。学校就这样培养了一批一批,以赚钱、升官为目,统一价值观的学生涌入社会。
我们都知道,统一步调引起的共振可以震垮大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房价居高不下、环保意识淡泊等,这些现象不知道与现在的教育体制有没有关系。儿时丰富的愿望,自由的思想都已藏进记忆深处,不再重要。

在认知和获取知识的时候,有太多陷阱。有效的知识得不到高效的传播途径,因为它们通常与技能相伴。无用的知识,借助广告充斥了一切,化为“常识”。洗脑也无处不在,就像《老友记》里的剧情,提到健身房,也是为了退卡闹出的笑料。它需要向你暗示,很多人即使办了健身卡,也没时间去。不愿被社会洗脑,那就通过一项技能,来给自己洗脑吧。瑜伽可以、健身也可以,毕竟外形的改变更为直观。

可常识中,体育好像并不重要,好像潜意识里总有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想法。学校里的体育课多是跑两圈后的自由活动。像游泳这么重要的生存技能,我没能在学校习得。妈妈还说起过他们那个时候,学校还组织过游泳课,不知道为什么到了我这一代时,体育课就成了被其他主课占用的无奈。我7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脱离游泳圈玩水了。9岁左右的时候看了电视剧《绿水英雄》才知道游泳的动作可以那么舒展,好看。也就用了一次,便勉强地学会了蛙泳。肺活量得到锻炼的我,在同龄人里,那些没有报班学习过游泳的人中也算不错。于是进入停滞期,一停就是十几年。这段期间里,游泳的次数不少,但始终没有提升。

前些年在北京时,开始在网络上找了些关于游泳视频及文章,不想再停留在现在的水准上。前后也就不超过十次,便掌握了自由泳和蝶泳的基本姿势和换气要领。两年前在成都时学会了水下的蹬壁转身,只用了一次。

十数年停留在游泳技能的低级舒适区里,所能享受的,只有教人浮水带来的安慰。现在就可以直接感受蝶泳跃出水面,带出如双翼般的水花,随即入水如海豚般水中滑行。虽然速度不快,但偶尔也会吸引到一旁游泳者向我请教。


蝶泳

游泳的会与不会,悬殊的差距来自对水的恐惧。在教育上忽略了这0与1的差距,不去相信只需要投入几次刻意的练习便能掌握。

随着不断的认知,改正,和教别人游泳,让我觉得有时候记忆力不好也可能是一种优势,因为我犯过的错比较多。
犯错越多,给别人传达时也就更容易找到原因。就像我在水里会自动旋转?想必看完一次标准演示就能顺利照做的同学,只能说出,“这个很简单啊,一次就成功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你会这样。”而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他的经验。“我也碰到过这个问题,估计你的腰部太僵硬,两条腿的浮力稍不一致,就会影响整个身体。”

常识里,我们害怕犯错,害怕不规范,害怕走冤枉路,甚至害怕养成不好的习惯会阻碍以后的学习。

现在我有空的时候也会写字、画画。写错了,重写呗。画坏了,重画呗。没什么大不了的。标准是否存姑且不论,梵高是不是因为色弱,而画出高纯度的画作,这也不提。艺术家带来的画作,通常夹杂着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像。提起毕加索,自然想到抽象画,可你要相信我,你一定不愿去看毕加索少年时期的画作。看了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你我都可以画出的抽象画,会有那么高的艺术价值。

一遍遍看菲尔普斯的蝶泳视频后,才认识到,应该不存在所谓的正确方法吧。蝶泳中,一次换气,两次滑臂,四次打腿的方式比较常见。可视频里,教练说菲尔普斯更适合一次换气,一次滑臂,三次打腿这种行进方式。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可是常识里,总有许多东西被装饰的神神秘秘。例如音乐、美术,听完评论员一番煽情演讲,发现更不懂了。

任何领域达到顶尖水准很难,但是从0到1的是很容易的。一说起钢琴,古典乐,总有人会问,我听得懂吗?准备学习的时候也会问,五线谱我看不懂,怎么办?虽然不会五线谱的我们都能哼出几首曲子,唱几首歌。但想学琴的时候,就会想起音乐课上那么多年的蝌蚪文,再碰上几位“名师”用,感情,姿势,手型……洗脑,本能的认为,哇,好难,太高深了。其实只需找本钢琴书或视频,然后要坐在钢琴前,挺胸抬头进行相应的练习。三、五个小时后就会发现,双手十指能已相应的节奏,按下脑中预演的匹配琴键。学会一两首世界名曲也并没有那么难。剩下的,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来走出舒适区了。


减肥后的我终于可以引体向上了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一切仅仅是从写字开始。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坚持做一件事也没那么难。为了追寻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于是开始读书。有高人作伴,克服了恐惧触碰琴键。发现五线谱可以竖着格子慢慢认,次数多了,我也可以弹出自己中意的钢琴曲。健身房,里看着自己每次的肌肉酸痛后,带来的外形改变。拿起画笔打算走出绘画的舒适区,画场景,画故事。之前根本无法预想,凭我的记忆力也能在不经意之间,收获这么多东西。

记忆就是这么不可靠的,可以遗忘、改写、又相互联系。匆忙间三十又三,未及体会童年早已远去。只是醒悟的太晚,还好多了一个孩子,让我能陪着她,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

  • 迟到三年的文字

    早在而立之年的时候,就打算写点什么。对于一个生命的降生,感慨颇多,但将手放在键盘上以后,人微言轻的我又不知该写什么...

  • 林妹妹,我来吃了

    高中三年没迟到,30

  • 一班•主题 || 我的愿望

    又是一篇迟到的文字。我只有自己安慰自己:聊胜于无吧。迟到一点就迟到一点吧,至少自己还记挂着这一些文字。 最初,当看...

  • 乡土记忆(九): 迟到的文字

    昨天是教师节,我琢磨着,想写点什么。 怎奈我家老少三代教师相聚我家,把我忙的晕头转向,文也没写成。今天硬是挤时间,...

  • 人生中少有的迟到

    已经很多年不曾迟到过了,以前在网吧上班,三年左右硬是没有迟到过一次。在餐馆打工一年多也是基本没有迟到过,还...

  • 写给三周年

    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迟到的时间,写一段文字,记录这个还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 先说一下为什么拖了近一个月...

  • 我那迟到三年的高考

    以前总觉得时间是用不完的,年龄是增长很慢的,可是转眼间自己都已经不敢说出年龄,不敢在肆意挥霍时光,想想真的很可笑,...

  • 无标题文章

    三年读书没迟到,30年聚会时却迟到了,虽然对不起同学和组委会,但感动的是组委会还是安排接车,接客,专业,,,今天无...

  • 65,在压力中还可以平和,说明自己长大了!

    我必须承认我这几天被情绪控制了, 很严重的控制了, 情绪的爆发点就是孩子上学迟到, 其实三年以来孩子几乎每天都迟到...

  • 杰同学的故事1

    我们班的杰同学,自从我三年级教英语的时候,便知道他家庭情况复杂,上课爱迟到、爱睡觉,考试也迟到等等。当然,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迟到三年的文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tq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