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背后的故事(玫瑰园主题作业)
文/付朝兰
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给每一位国人讲述他的故事。
王淦昌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我们讲述了大师是怎样练成的。他一生以一个心跳标榜自己,那就是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相反现在很多人搞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做科学官,赚科学钱。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淦昌被安排到了核武器研究小组,并要求他改名字,王淦昌毫不迟疑的就同意了。从那以后王淦昌这个名字被隐藏了二十八年之久,也失踪二十八年。
化名以后的王淦昌叫王京,他和家人联系也用这个名字,二十八年没和家人见面,孩子们都以为他是一个信箱。
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
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任何人只做出其中一项,就是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
提起王淦昌的身世让人心疼。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在他四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成了孤儿。
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江苏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数学题,中学他最感兴趣的学科还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读完大学的微积分。
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明的他不出所料考上清华大学,成为第一届清华大学生。
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1964年他独立的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了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淦昌主动辞去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专门领导一个小组,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常人看来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但事实上王淦昌并不在乎这些名利,只想踏实的搞研究。他辞去的是官,选择的是科研工作。
一个人,不把自己的利益,名声放在首位,而是把祖国的科学放在首位,舍小家顾大家,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8575486/ffe2c1fb9f60a0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575486/db13b32c024b868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