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ki
在即将跨年的节点,又有了对人生进行思考和规划的劲头。一旦着手,你会发现这并不容易,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一向对于系统这个词很有好感,一个整体的系统,最起码能让一个人自洽地活着,也就是在现阶段把自个儿理顺。
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开始这项系统工程呢?
这个开端往往在我们翻开新的手帐本时,面临的那次灵魂拷问——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答案常常是:博览群书,真才实学,内外兼修。这些都是我内心真正向往的样子。
中文版 英文版然而在我读到森舸澜教授的《为与无为》这本书时,我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思想家们,给出了一个更加全面且精简的答案——德。
先贤们认为,全面的成功是成为一个「有德之人」,这体现在:
对统治者或领导者来说,若是有德在身,会立即传递出强大的,神奇的影响力和秩序感,不用吓唬或表扬的手段,都可以让众人信服你;
对普通人来说,若是有德在身,众人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与你轻松相处,就连野兽也不愿靠近你。
也就是说,有德之人,即是自然而然地赢得他人尊重和信赖的人,也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这样说来,好像有德之人只在关注「利他」这方面,这怎能称为全面成功?
我们先保留这个疑问,接下来看看如何成为「有德之人」?
如何成为有德之人?
先贤们认为「无为之人有德」,也就是说,有德之人拥有「无为」的状态。
无为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又该如何达到?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无所事事。
无为是不刻意地追求,轻松自然地做事的状态。
这种状态和「心流」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无为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换句话说,你在心流的状态下,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就是无为。
如果你是一位创作者或运动员,对这种状态很容易心领神会。
爵士乐演奏家说:不要吹萨克斯,要让萨克斯吹你。
作家贾平凹说:任何事情做久了,神就上身了。
NBA球员说:今晚的篮筐像安大略湖一样大,我怎么扔怎么有。
这种状态,用一本书名来概括就是——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我们向往的「无为」,就是希望生命中多一些身心合一的时刻,因为人一旦体验过就会明白,这样的时刻充实、满足、幸福、有快感,是颅内高潮,是巅峰体验。
无为,是一种私人体验,这种私人体验会带给你回报丰厚的另一种东西——德。
回到我们保留的那个问题:有德之人只关注「利他」?不是的,「德」是利他,「无为」是利己,而在利己的同时也在自然地利他(想想看到有人投入地做热爱之事时,那股感染他人的力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你忘我地「独善其身」之时,也是在「兼济天下」。
我们又来到了崭新的手账本上,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时,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一个可以进入「无为」状态又拥有「德」的人。
这意味着既拥有全神贯注的效率,又拥有从容不迫的魅力;这意味着利己又利他;这意味着过程即是收获;这意味着能够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又对社会有价值。同时,这一切都是自发的,轻松而不刻意,自然又不功利,可以说是一种全面的成功了。
接下来另一个疑问升起,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
这个问题啊,探讨研究了两千多年仍然没有「标准答案」,所幸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先贤们探索的「参考方案」。
孔子方案:设定一个标准(价值观),通过常年的刻意练习,让符合这个标准的思想行为形成肌肉记忆,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子方案:反对孔子认为规定价值观,主张忘记后天文化,回归自然的婴儿状态,与自然(道)合一。
孟子方案:同样反对孔子规定一套标准,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善」的幼苗,引导并培养本性里「善」的部分,就是无为。
庄子方案:庄子认为老子提倡的回归自然,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主张不去预设好与坏,跟着直觉走。
对于走上无为之路,可谓百家争鸣。出现差异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人与人秉性不同,所处人生阶段和社会背景不同,给出的方案也就不同,而这也正好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秉性偏保守的人选择孔孟方案,偏自由的人选老庄方案,说到底天生的性格倾向还得自己判断。
书中也根据充分的经验或证据,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选择:
人生的早期或学习的初期,更适合孔子方案;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之后,更适合老庄方案;
入世为儒,出世为道。当官为儒,被贬为道。
然而,不论所处境地如何,都不妨碍呵护「无为」的目的,也不妨碍成为「有德之人」。
那么,结合你当下的状态和境地,你打算采取何种方案呢?
我会这样去做————
我会这样呵护无为:
一、明确「读书、写作、瑜伽、观影等」是我认为重要的事,我会将精力投入与此。
二、在这些领域,我距离「专家」相差甚远,当下采用孔子的修身方案,即刻意练习,加强肌肉记忆。
三、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自己尽快进入心流状态。比如读书写作时,选择在咖啡馆环境内,耳机里播放让自己专注下来的歌单;选择自己喜欢的瑜伽流派和瑜伽馆,更容易养成规律练习的习惯;观影时将自己代入角色,沉浸其中等。
四、不忘践行一行禅师的这句话:在你洗碗时,洗完应当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你喝茶时,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在你如厕时,如厕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愿我们都能进入「无为」状态,且拥有「德」,像《为与无为》这本书的英文名那样——TRYING NOT TO T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