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房屋究竟有多少间?
民间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为什么出现半间,而不凑个整数,建成一万间呢?

传说,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天宫共有房屋1万间。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也绝不能越天宫之制,所居房屋也不能超过天宫房屋的数量。可是,皇帝又是天之子,与平民百姓不同,所居房屋自然也不能太少,于是,只好造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比天宫仅少半间。
传说只是传说,没有什么历史根据。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中国阳数为大,故宫的宫殿建筑大量数据都用阳数。1在数中最小,9在阳数中最大,5居中央。“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正好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至尊思想。然而,这一说法与其说是事实,倒不如说是理想。
道理其实很简单。
紫禁城从始建到清亡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了明代的扩建翻修、明末战火的毁坏、清代的修复与增建等等,建筑一直处于不断的增减变化之中,从未固定在某个特定的数字上。从明代中期起,故宫宫殿就兴建频繁,紫禁城内外屡兴土木,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主体(称“大内”),北、中、南三海,包括今府右街以西邻近区域(称“西内”或“西苑”),东华门外直至南北河沿(称“南内”或“南城”、“小南城”)的格局。
到明代末年,重要宫殿为786座,是清初的3倍以上。清代,舍弃了“南内”,在规制上亦与明朝不同。明初皇帝去世以后,后妃是要殉葬的,因此不可能给她们建“养老院”。而清朝则将先皇的嫔妃统统奉养在外西路的慈宁官、寿康宫等处。清乾隆年间修造的“宁寿全宫”(今珍宝馆区)在明朝也是没有的。
辛亥革命后,逊帝溥仪居住后宫时,建福宫花园发生火灾,将园内建筑全部焚毁,只留下一片废墟,今称“火场”。
1914年和1925年,古物陈列所(故宫前朝部分当时归其管理)和故宫博物院分别成立后,又对一些附属建筑如西华门外围房予以拆除。新中国成立以后,清除了一部分无法修缮的建筑,如东华门内的上驷院(养马处),等等。
如此说来,认定故宫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说法殊不足信。

据1998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故宫丛谈》记载,“故宫大小殿、堂、楼、斋、阁等共有八千七百零七间”。
据200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史话》记载:“据历史学家考证:紫禁城原来有房间1万间以上,后来随着年代的久远,一些房间朽坏、倒塌或是被火烧毁,但大体数量应在8000间以上。1972年古建筑专家按照通行的‘四柱一间’标准对故宫的房间进行了全面统计,其结果是有宫殿、楼堂980余座,房屋8707间。”
而民间又有“8704”间一说,这个数字系8707的误传,最早出现在wiki故宫中文词条上。
之后,还有“9371”间的说法,这个说法首次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是在2016年5月30日《成都日报》第09版《单霁翔:感受故宫的家国情怀》,原文并未就统计标准进行解释。
现在普遍被官方采纳的还是“8707”这个数字。
至于“半间”之说,本身就没有什么根据,因为半间其实仍然是一整间,只不过面积较小罢了。
紫禁城的半间房指的是哪里呢?
其实,故宫里可以称为半间房的地方很多。比如,太和殿原则上讲是面阔九间,应“九五之尊”之说,但为突出显示其等级耐至高无上,又在九间两头各加了一个夹室,变成了十一开间,而这夹室实际上就是半间。类似的半间房还有太和门等处。
传统认为的半间指的是故宫文华殿后文渊阁西侧的楼梯间。文渊阁是清代乾隆皇帝为收藏《四库全书》而下令修建的。阁为二层楼房,仿浙江宁波天一阁,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6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以水压火。
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对下层做了巧妙处理,将内部又分隔成上下两层,增加了使用面积。就在上层西端即下层楼梯之间,为了布局上的美观,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间房。
于是,人们就将其附会成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的那半间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