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37) 《道德经》第八章赏析
―――牧童对“上善若水”的认知(3)
“善”就是要求人们不但不要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聚散无形。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是以“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无欲则刚”被诸多人家悬挂于厅堂或是书房。
善,老子的本义或是指“悟道的行为”。水“道”只是大“道”中微不足道的普通现象,然“不争”、“无为”而终成其大。地球表面积的70%都是水,起源于岑岑渗水成泉继而溪再而河终至江至海。奔流不息,时裹泥带沙时清冽无色时绿波荡漾,时九曲十八弯时左冲右突一泻千里摧古拉朽。有柔有刚有动有静,滋养万物亦祸患百姓。用一句谚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可说明其动静柔刚互动祸福互变的特性。因此,在针对不同对象(物、人、事)时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方法)。
本章的善应是“悟道”的人及“悟道”的方法更切合老子本义。“大道”无形亦静亦动变幻无穷,老子以水为喻,大了说是悟道――格水致道,往小了说是以水为例教给人做事做人的格局――“不争是争”“无为是为”。与“大道”中寻找契合“我”的理念和物质。须注意的是这里的“不争”“无为”是要视环境(对象)而灵活多变以致“争”和“为”的。
上善若水,对道的理解和感悟太玄妙,但用水为喻使抽象变的实际使复杂喻的简单。那么,怎样以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环境白话呢?说善如水,可“九八长江洪峰”“抗战时花园决堤”能说善也会带来灾难?能说善是祸福相依?能说“博爱”也会酿出祸患?牧童认为这里老子之意是以水为例说“大道”。些许大家们认为这里善指慈爱是不准确的,若非要将善释为爱也只能是仁爱――不住克已复礼后有节制有范围的爱。
第八章最后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也契合水“奔流壮大”的“不争”理念。尤大家们释为“过失”也没错,牧童以为“尤”通“忧”。结合第七章的“外其身而身先,无私而成其私”,第八章是以水为例,实例诠释了第七章的理念――“不争是争、无为是为”。
注: 八十一章总体是“道”与“悟道”的辩证关系是一完整的体系,目的是悟以致用。牧童认为不能一章一章的断开理解,应在充分结合完整的思想体系基础上联系上下章来理解感悟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