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福州#三坊七巷(上)

作者: 珍珠兰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16:12 被阅读8次

    文/图  珍珠兰 

    图片来源自拍

    此前我已多次到过三坊七巷,每次总是来去匆匆,并没有探访穿插在坊巷间的名人故居。2018年8月16日专程来到三坊七巷,按照坊巷全景示意图,挑选了感兴趣的景点,用镜头记录游览三坊七巷的所见所闻。

    图片来源自拍

    三坊七巷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三坊七巷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三坊”指的是中轴线以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则是以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在当今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据说,清末民初时候,这里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东西一应俱全,每到元宵节、中秋节这里还有热闹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首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现重新改为石板路。

    图片来源自拍

    三坊七巷,是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街区内现存保留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9处,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陈承裘故居等9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文保单位众多,集中程度堪称全国唯一,曾被我国建筑界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不仅如此,三坊七巷还是历史名人聚居地,在不足40公顷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历史名人400多位,当中更有大家广为传颂的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冰心等等名人,因而又被誉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图片来源自拍

    我从南后街开始探访。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位于坊巷中轴的这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巷、澳门桥交汇处,全长约600米左右,路面宽达12米。由于杨桥巷、吉庇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翻修后的南后街充满古色古香韵味,临街仿古店铺林立,经营项目林林总总,却多凸显传统商业文化元素。不到千余米的南后街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图片来源自拍

    南后街的商铺里,“福州三宝”脱胎漆器、角梳、油纸伞一向很受各地游客的喜爱。脱胎漆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珍品,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器,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角梳以牛角为材料制成的梳子,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牛角梳

    福州油纸伞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做工精细,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手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辛亥革命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福州市民把传统的福州油纸伞称为“国伞”大力提倡使用。

    油纸伞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是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如今走在南后街上随处可见安置在空地上、店铺前和大树下的铜制雕塑,具有福州传统行业特色。

    铜制雕塑

    雕刻印刷,历史上的三坊七巷居民大多是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此后街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传统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书坊的出书量很大,刊刻了许多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董执谊的“闽都别记”。当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就刊印在“闽都别记”中。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出生书香门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咨议局议员。归辞,专心治学,喜藏书。在南后街开设过“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修订、刊行了《闽都别记》。

    董执谊故居

    叶氏民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图片来源自拍

    辛亥革命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考试时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投笔离开考场,有一位考官看到林觉民的背影,不禁脱口而出:“亡大清者,必此人也。”这个考官就是叶氏民居的主人叶在琦。

    图片来源自拍 图片来源自拍

    叶氏民居坐落在南后街82号,始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屡有修葺,大门朝东,外墙为民国时代改建的青砖墙体。整体建筑由东面正座及西面两个侧院组成,建筑面积2321平方米。平面布局完整,集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是南后街保存相对完好的典型古民居。2009年11月6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正式落户叶氏民居,成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基地,免费向游客开放。

    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

    图片来源自拍

    南后街8号是三坊七巷美术馆,该馆原为民国当铺旧址,部分重现了福州老典当行的布局和构造。

    图片来源自拍

    美术馆内集中展示三坊七巷近现代名人如林则徐、郭伯荫、严复、沈葆桢、林纾等三坊七巷名人字画,让游客在体验传统书法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感受到三坊七巷厚重的文化气息。

    蓝建枢故居•福建海峡民间艺术馆蓝建枢

    图片来源自拍

    蓝建枢,闽县(今福州市)人,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曾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历任海军部参谋、海军总司令部左司令,被北洋政府授于“澄威将军”。后辞职,回福州就居吉庇巷老宅。

    图片来源自拍 图片来源自拍

    翻修后的三坊七巷好几处被作为艺术展馆。位于南后街3号的蓝建枢故居辟为福建海峡民间艺术馆,馆内展出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

    图片来源自拍

    三坊七巷邮局

    图片来源自拍 图片来源自拍

    位于南后街81号的三坊七巷邮局,是一座二层的青砖楼,与周围木结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层的临街大门旁立着一个绿色的中国邮政信筒,大门两边挂着一幅鲜红的木质对联,“集邮博古今,方寸纳世界”,对联没有横批。邮局内的左侧为营业台,右侧为书写台,在名信片区域,摆着各种地方的明信片。在通讯网络发达的今天,古老的坊巷设立邮局,让集邮爱好者到这里为亲朋好友寄明信片,既有风景邮戳,又有旅游纪念戳,真是难得。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漫步福州#三坊七巷(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x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