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儿姊妹众多,爸爸在外工作,雪儿从记事起,妈妈身体就不好,因此,雪儿是散养的孩子。
散养的孩子,有利也有弊,利是:这样的孩子,能吃苦,独立,坚强,生存能力强。渴了知道自己找水喝,饿了知道自己找饭吃。
雪儿成长的体会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应该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经常和孩子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顺利地成长。这一点比关心他的吃穿冷暖…即生活方面重要的多。在上一代农村的父母中大都是欠缺的,包括现在有的读硕读博的农村出去的学生的家长,当有些悲剧发生的时侯,很多人惊讶,想不到,不理解。觉着自己含辛茹苦无私地付出了全部的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顾父母的感受?…我以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原生家庭,在于他的父母由于没有文化或者其它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从小在孩子的心理方面疏于管理和引导,因为孩子一直顺利,是学霸,它的弊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面上看不出来。关于这个问题,雪儿深有体会。对于此情此境中的那个学生来说,能让他无牵无挂决绝地死去,是对他最大的恩典。曾经雪儿多么希望自己是个孤儿啊!遗憾的是她不是。她认识到,她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她自己。
我的妈妈,不辞辛劳抚养我们。记得冬天里放了学,妈妈用她温暖的手,把这个孩子冻得通红的手握在自己的手暖暖,再给那个这样暖暖,那是怎样一份耐心啊!还记得站在那儿,妈妈给缝破了裤裆的棉裤,感觉妈妈的手热乎乎的…母爱绵长写不尽。
妈妈出生于书香之家,小时上过私塾,识不少字,姥爷是当时医术比较高明的老中医。奇怪的是,封建迷信的思想,在她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不可救药。雪儿小时侯,妈妈把从姥爷那儿听到的聊斋故事讲给雪儿听,感觉她表述能力很强,讲的绘声绘色,听的雪儿毛骨悚然。在妈妈的意识里,这些故事都是真的。
偏偏邻居老太是个神婆,近朱者赤,妈妈更迷信了,无论哪个孩子头疼脑热,先去找神婆掐算。总会有个说法。
雪儿从小不和妈妈交流,妈妈理解不了她,也不知道怎么去了解她,也没有时间去了解她,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就够她操心了,小孩们吃饱饭就不错了。妈妈知道雪儿脾气很倔,有时叛逆不听话,管不了,不是省油的灯。只有大哥给雪儿评价很高:“如果一切顺利,为可造之才。″
姐姐是家里的老大,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里的里里外外一切全靠她,她为这个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姐姐脾气厉害,环境加天性塑造人的性格,姐姐锋芒毕露(在家中),雪儿内敛隐忍。雪儿一直在姐姐“压迫"下生活,哪儿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这不,就发生了一件奇葩事:
那是雪儿十四岁那年的夏曰的一个傍晚,
准备吃晚饭,雪儿和姐姐一起把饭菜往院子里的桌子上摆放,雪儿说了一句什么话。姐姐生气地说:“你怎么也不死啊!你死麻,东边还有个井。"雪儿想,你打我可以,骂我也可以,却不可以这样说。就带着挑衅的语气说:‘你领着我去,我就去。”姐姐想不到这个在她手下,一向言听计从,逆来顺受的小孩子还反了不成?”说:“走",就挽起雪儿的胳膊一起走出院子,沿着胡同向那个井走去,井就在东邻的院墙的东边的一个很大的菜园里。
这个井,雪儿太熟悉了,又宽又深,从童年起就经常在这井边玩耍,有时,用小绳拴了瓶子提水喝,有时侯下去,踩着井帮的石头捧水喝。有时就在井边的茶叶树底下用小铲挖瞎眼闯子玩。
到了菜园矮矮的小墙边,姐姐说.:“进去吧!"这儿离井有一小段距离。雪儿径直来到那个井旁。心想:“你也太嚣张了吧!我还就跳给你看看。"雪儿可不想死,她隐约觉着一定能爬上来,雪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非常平静地屏住呼吸往上一蹦跳了下去。雪儿感到自已的身体在水里轻飘飘地往下沉,往下沉,沉到一定程度往上浮,浮到离水面不远处,感到有点憋的慌,忍着,刚刚露头,立刻两手把住井帮的石头,然后,稳稳地站在以前经常站的石头上。这时,天已黑了,从上面看下去,黑古隆冬,一点动静也没有。雪儿听见姐姐在井边丧魂失魄没命地喊:“救命啊!救命啊!雪儿跳井了!淹死了,妈妈哎灬"雪儿听了,站在那儿,故意不吱声。一会儿,可怜她了。吼一声:“滚家去。"姐姐一下子高兴坏了,一连声高兴地说:‘没淹死!没淹死!”雪儿这个井,跳的漂亮,一口水没喝。雪儿那时很瘦小,浮力大。过了几年,长高了许多,假设再让她做个实验跳跳试试,那是再也不敢了。觉着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英雄"出少年,只能当一次。.
由这件事,雪儿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干什么,冷静,理智的心态,是取胜的根本。
雪儿和姐姐或者妹妹表面上打打闹闹,骨子里感情很深,那时候,谁家孩子也那样,一直到今天,姐姐是最疼爱雪儿的人。
事过之后,妈妈没问过你们两个怎么回事?实际她们两个都有错。可能在妈妈的意识里,她的掌上明珠是:你办事,我放心,永远都是正确的,一个好好的孩子去跳井,有个说法。找神婆掐算了一下,井里有个蛇精打灾。妈妈虔诚地去烧了纸,磕了头。
这个问题给人的启示是,小孩子有自尊,大人不能漠视。
再就是:从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要偏激,遇事要冷静,不要意气用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