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学问修养、身心状况,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那么如何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
“静若止水之心境,脱俗超凡矣。”
按佛道合流的话来解释,即“圆同大虚纤尘不染”,不容尘埃,亦没有金屑,纯清绝顶。一言以蔽之,即止水澄波。

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心如止水,由浊到静,由静到清,在混浊动乱的状态中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境界。
儒家曾子在其所著《大学》中讲述修身养性时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亦同此理。
白居易曾问广宽禅师:“既曰禅师,何以说法?”
禅师说:“无上菩提者,被于身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本质是一样的。譬如江河湖海,名称虽然不一,水性却无二致。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为什么要起妄念加以分别?”
白侍郎又问:“即无分别,何以修心?”
禅师认真地回答:“心本来无损,为什么还要说修?不论好的念头还是不好的念头,要一念勿起。”
白侍郎听了十分不解,问:“不好的念头当然不应该有,好的念头为什么也不要起?”
广宽禅师微微一笑,说:“这好比人的眼睛,里面容不得沙子,同样也容不得金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像这种“心、意、识”自我矛盾的状态就叫做“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处于矛盾之中,如果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
当你发觉矛盾无法抉择之时就需要“快刀斩乱麻”,如果在纷扰之中心兵慌乱,乱作一团,最终只会溃不成军,自乱阵脚。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自乱阵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从容的淡定与看透生命的勇气。从容让你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分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动。
从容是一种处世泰然,是一种宠辱不惊;从容是以一颗平常心接受着现实的凝重、琐碎、磨难。

孔子曾经向樊迟解释“崇德、修慝、辨惑”的含义:
崇德:即如何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
修慝:完善内心的修养,平衡自己矛盾的心理,化解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求得平和与安详;
辨惑:就是做到有真正明辨的智慧,对于善恶、是非、情势都了如指掌,没有迷惑。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别裁》
每个人都有理智,但欲望一起,难免会产生冲突,因此为人处世重在如何平衡和自省。
自省和平衡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错误的良药,在我们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时,自省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自满、狂傲等涤荡干净,当你用理智战胜了欲望,你就能找回内心的平静。
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尤其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所以,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便有助于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

佛家所言八风,指的就是扰乱心神的八种境界,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称,当面称颂;
讥,当面讥讽。
毁,背后毁谤;
誉,背后赞誉。
利,获得利益;
衰,遭遇损害。
苦,身心困苦。
乐,身心快乐。
这八种境界包罗人生百态,名利得失尽在其中,因而能鼓动人心,遂以风喻之。顺境则喜,逆境则悲,称赞则喜,毁誉则悲,八风不停地鼓吹,人心若不能自定自安,便永无宁日。
《五灯会元》有载,“西域崛多三藏者,天竺人也。于六祖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见一僧结庵静坐。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何如?’师曰:‘汝何不自观自静。'”
若浮躁现世中观静不易,何不如师所言,且自观自静。观照他物,但这种观照不是一种寻求宁静的仪式,而更偏向于融入其中,并最终折返于自身。

最后以晚号玉山樵人的韩偓的七言律诗《寄禅师》结尾: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网友评论